孩子有了一定的生活基础、年龄基础、识字基础,可以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易到难慢慢扩大识字范围。刚开始,孩子或许只认得家庭周边的几个字、几块牌子;慢慢地,孩子听得多、见得多、说得多,认的字和牌子会逐渐增多。他们的生活就会越方便,快捷。孩子从这里认到那里,从大字小字,从简单的字到复杂的字,一点一点认下去,认到学龄前,也不是一个小数字。
当然,孩子认大街上的字,和认书本上的字一样,不能一厢情愿、急于求成。孩子对街名、地名、人名、招牌名称没意识、感觉,父母不用急于要求孩子去认这些字。孩子听多、见多、说多了,对周边的环境比较熟悉了,知道每个单位、每个地方、每条街道的名称了,就可以慢慢去认这些单位、地方、街道的名称了。
人生来是会学习的,学习是人的本能。孩子需要学习,但学习不能成为一件苦差事,特别是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学习更不应成为负担、压力。
怎么能使孩子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有效呢?行进中的学习,可谓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一,行进中的学习没有硬性规定,孩子不知道这是与书本知识相对应的学习,孩子对某些字、某些牌子感兴趣,走过、路过,留点心思,就记住了,成为一种条件反射,走到哪儿,哪儿的信息就会呈现在眼前。
第二,行进中的学习没有文字的抽象感,孩子一开始就把实物、文字及文字的含义结合起来理解、学习,孩子不厌恶生活中的实物,就不会厌恶与实物相对应的文字。孩子知道文字的含义、用途了,就不会把文字、文化的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
第三,行进中的学习一点不机械、不呆板,孩子听得多、见得多、用得多,自然就知道知识、学问的变化和运用。比如,同一个词会有不同的运用:在五金杂货店,“工具”代表斧子、锤子、钳子等;在书店,“工具书”代表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等;在文具店,“书写工具”代表纸、笔、墨、砚等;在行进路上,“交通工具”代表火车、汽车、自行车、三轮车等。这样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孩子学得活,用起来也会非常方便、灵活。
第四,行进中的学习不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和身心健康。关在家里的学习,对孩子的视力和身心健康是不利的;户外的学习,孩子边走、边玩、边学,不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和身心健康。
行进中的学习,是不是只有语言、文字学习,没有数字、计算学习呢?当然不是。大街上同样具有许多的数字,公交车站、商店商场就有许多的数字,每个数字都含有一定的意义,带孩子乘公交车、逛商场,可顺带教孩子认阿拉伯数字。广场、公园都有台阶,带孩子爬台阶,可顺带教孩子数一数台阶。
孩子能识数、数数了,可给孩子一些小钱,带孩子逛市场。问孩子买一件东西花多少钱,买两件东西花多少钱……孩子从兜里拿出钱来,学的是减法,所卖的东西一件一件加起来,学的就是加法。孩子有了加减的概念,可带孩子批发冰棍,批一根是多少钱,批三根五根、十根八根又是多少钱?孩子有了乘的概念,可给孩子十元钱,让孩子买五个两元一个的羽毛球。经常带孩子买东西,让孩子参与买卖计算,会使孩子很容易学会简单的四则运算。
简单、有效的算术学习不在书本里,而在日常生活里。孩子没有数的概念的时候,不要急于教孩子数的运算。孩子能够简单的加减运算了,才能慢慢过渡到简单的乘除运算。
行进中的识字不是一件苦差事,行进中的算术也不是一件苦差事。生活是怎样的,孩子的早期教育就应该是怎样的。“生活即学习”,“生活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