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孩子,除了老师,就是和父母、家人在一起。孩子没有自己的独立生活,就没有自己的独立交往。在孩子有限的交往里,父母的意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子是不会天然反感谁、讨好谁的,只要有人跟他玩,他就很高兴。孩子没有择友意识,父母可有择友意识。大多数父母都愿自己的孩子和那些家庭条件好的,穿着打扮光鲜的,说话有礼貌的孩子玩;不愿自己的孩子和那些大街上无人看管的,穿着脏兮兮的,粗话连篇的孩子玩。
父母用给孩子的交往画圈吗?孩子生活在单纯的小圈子里,对孩子的成长就一定有利吗?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孩子有好坏之分吗?在我看来,每个地方都有相对好与不好的孩子。有的孩子,衣着不光鲜,家庭境遇不好,但孩子本人正直、善良、很有人情味;有的孩子,衣着很光鲜,家庭条件很好,但孩子的脾气很大,说话很冲,把家境不如他的人都不放眼里。你希望孩子跟前一个家贫的孩子玩,还是跟后一个家富的孩子玩呢?我想,有魄力、有自信的家长是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跟那个富家小孩在一起,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跟那个贫家小孩在一起。每个父母都想孩子学好,不想孩子学坏——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心里,父母不对“好”“坏”孩子有区分是不可能、不现实的。
接着,我们要探讨的是:“好”孩子就一定是讨人喜欢的孩子,“坏”孩子就一定是不讨人喜欢的孩子吗?如果是那样,为什么不少孩子都愿跟那些所谓的坏孩子玩,而不愿跟那些所谓的好孩子玩呢?孩子见着那些讲“文明”的、“守规矩”的、“乖乖巧巧”的好孩子就躲开,生怕父母也将自己变成他(或她)那样的人,这是为什么呢?是父母的好坏标准有问题,还是孩子的是非准则出现了问题?
在我看来,是父母的好坏标准出现了问题。孩子见着孩子,不管对方家庭地位高低,不管对方在幼儿园表现“好”“坏”,不管对方说话是否“文明”,不管对方动作是否“粗野”,不管对方学没学多少东西,只要两个(或几个)孩子气味相投、性情接近,就会玩到一起。父母是靠理性、世俗观念在替孩子择友,孩子则是靠本能、直觉在择友——父母和孩子的择友标准时常是不一致的。那些淘气的、调皮的、不按成人规矩说话行事的所谓坏孩子,未必就是不讨孩子喜欢的坏孩子;那些听话的、守规矩的、讨成人喜欢的所谓好孩子,未必就是讨孩子喜欢的好孩子。孩子有自己的择友标准,自己选择的朋友,未必就不如父母替他选择的;特别是在小时候,孩子凭直觉看人,父母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哪有不看走眼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