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亲情“断链” 内心多了一片空白
低龄留学,孩子出现一些心理上的负面反映很正常。因为他们在增长了各方面才能的同时,缺失了部分的亲情;在见识了更多斑斓世界的同时,内心深处却多了一片空白地带。有的家长反映:“孩子还这么小,就跑那么老远,离开大人的呵护,缺少亲情的直接抚慰,和家长不疏远、自己不孤独不苦闷才怪呢!”
低龄留学生只有“过五关斩六将”安然度过调适期,才能很好地融入到国外的学习、生活,而其中最关键的便是心理压力这一关。这种心理压力表面来自环境的变化,深层的原因其实是文化的冲击,有学者将之称为“文化休克”。
未成年的他们在异域他乡会感到较强的孤独,语言和人际交流都会出现困难,容易焦虑和烦躁,有的会打电话向父母哭诉以泄内心积郁,也有更多的学生会停留在这个阶段久久无法走出来。严重者还会出现虚幻状态,需要接受住院治疗。
小留学生常出现的文化困扰,还表现在交朋友和与老师互动等人际关系层面。像在美国,朋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重视个人隐私,而华人则习惯依赖于朋友,这种差异性容易让小留学生感情受挫。
在国内,老师被视为师长,到美国以后,因为远离父母,有的学生生活中遇到麻烦也习惯找老师帮忙。比如有位小留学生跟房东发生了矛盾,以为找老师就能解决。结果老师婉言拒绝,该学生又误会应该给老师送礼,结果让美国老师大为困惑。
还有不少小留学生与同居一室的室友常常发生矛盾纠纷,其实也是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的差异使然,但却在年纪小小的他们心中造成了很大阴影。
也有一些选择在当地家庭寄宿的低龄留学生同样遇到别样的不适:很多美国家庭晚上会有固定的家庭时间,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相互沟通,而小留学生们往往难以融入,孤独感油然而生,最终与当地的文化、生活环境渐行渐远。
另有一些孩子还没有学好祖国的语言与文化,却把中国孩子的问题或中国特色的问题原原本本地带到了留学的国度,这样一来,问题在国外更自由的环境里只能是进一步发酵和扩大,而全无改善的机会和可能。
青岛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会副会长王国梅指出,小留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初到外国,缺乏亲情;地域差异环境陌生,不能适应;语言问题;人际沟通,缺乏信任与安全;文化差异造成其精神、情感、价值观产生很大困惑。在这么多的问题中,最重要的是缺乏朋友、亲情、安全,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与解决,从而感到压抑。由于生活自立艰难,常会导致生活恐惧症。如果再加上语言能力差,孩子就很容易因孤独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的成长一定会产生负面影响。
哈佛医学院助理教授、麻省总医院精神科医师范晓舵提醒家长: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用钱解决,出国前一定要想明白,你到底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为此做好心理和文化上的准备。家长应该在选择学校时,就了解清楚是否有相应配套支持国际留学生心理、生活和文化的服务,同时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从文化、生活和思维习惯上了解中西方的不同,不要彻底成为“空降部队”,落地儿后摸不着头绪。
心航路中国大教育网创办人、心理学家张丽珊认为,如果家长有把孩子送出国去的打算,那么以下一系列问题应该先行解决:选择的初衷是什么,是为了让孩子躲开过于辛苦的中国教育,还是希望将孩子培养成国际化人才?作为家长,你仅仅是着眼于此时,还是为孩子做了完整而合理的人生规划?孩子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挑战他的心理适应能力,你能采取什么切实有效的措施给孩子充分的心理支持,避免因为适应不良而造成心理问题?如果孩子不适应海外的学习,你如何弥补这个选择的失误?如果这一系列问题都能找到答案,那么家长也就自然知道该不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送他出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