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的是谁 最终还得消费者埋单
“双重标准”从国内伸向国外,几乎渗透到各个领域,而这直接掀起了国人境外消费的热潮。
同样是“中国制造”产品,国人却选择“绕着远路”从海外Shopping一模一样的产品,国人甘愿花更多的价钱从海外购回,只为图个心安。而疯狂的内地客赴港抢购奶粉的现象,最后招来的是一纸“限购令”。
种种怪圈背后,始作俑者似乎还是那个“标准”。
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新闻发言人罗格·弗罗斯特今晨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的确存在各国企业在出口时国内国外双重标准。
他指出,总体而言,制造商们都会根据其出口“目标市场”的要求来生产产品。如果一国国内的产品生产标准依据的是本国国内的标准,而出口的产品依据的是“国际标准”,就会造成这种不同,双重标准也就产生了。
但是他指出,各国对产品不同的标准也就意味着对产品的要求各不相同。这就对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构成了障碍,而各个企业为了满足不同国家的产品需求而不得不增加成本。“最终这些成本将会造成消费者和产品使用者的‘额外负担’,最终埋单的还是他们。”弗罗斯特说。
标协释疑 不少国标来自国外 产生差别有原因
不过,在中国标准化协会项目主管吴峰看来,其实中国许多的“国标”是从国外转换过来的。
尽管确实存在中外“双重标准”的现象,但差别不大。
作为负责与国家部委及对外标准化机构开展项目合作的主管,吴峰一直关注着各行各业标准化的问题,他认为,考虑到企业的经济利益等多方面因素,中国一些标准相较于国外标准要低一些。
他表示,各国国情不同,因此不能单纯地从某一标准是高于还是低于国际标准就否决了中国的标准。国内很多行业的相关技术,还高于国际标准,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他说,像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相关的信息机构一直在研究外国标准的一些信息及相关法律法规。如果发现国内外标准存在差别,他们会根据现实情况,从各个方面考虑,做出相应的标准化调整。可以说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差别,其他的差别并不是很大。
他进一步指出,制定标准时,保障人员安全健康肯定是放在第一位的,之后,才会考虑其他的因素。即便是国家对一些物质并没有做出严格的限定,但是质检总局以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一些致癌物质,一些疾病都有严格的一套 “安全防范措施”,国家在这方面下的工夫还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