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中,本来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性格投缘的人聚在一起。孩子以后在团队合作中便懂得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伙伴,躲开趣味不相投的人,这何尝不是一种经验?父母要明白,解决问题没有绝对可行的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孩子选择的,肯定是觉得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躲避的方法可能并不奏效,毕竟在一个集体里,很可能这个调皮的孩子就是盯上你了,专门欺负你。虽然这是一种极端的现象,也是会发生的。这时候父母没有必要否定躲避的方法,可以让孩子再想想其他方法,这个过程也是家长陪同孩子解决问题,锻炼孩子能力的机会。
其他方法还有什么呢?孩子可能会有第二种答案,反抗可以不可以?因为在幼儿园里,互相伤害的程度小,父母不妨也可以鼓励孩子这样的行为。前提是要孩子自己提出来,他有这个想法,只是他自己不能肯定该不该这样做。父母说:“可以,他欺负你的时候你可以反击,把他推开,看看他以后还敢不敢欺负你。只不过他如果退缩了,你就不要再追究,也不要用暴力去欺负其他同学。”父母在这里必须认识到,这只是锻炼孩子解决问题,培养孩子拥有坚强意志的机会,而不是要培养孩子的暴力倾向,这个分寸需要家长自己掌握。如果这个办法能够奏效,孩子必能从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喜悦和自信,无疑对他今后的成长大有裨益。
第三种答案,孩子会一筹莫展,因为恐惧已经占据了他的身心,他根本不知道怎么办。这个时候家长往往会由于心痛而暴怒,不由分说就带着孩子去讨说法。记住,这个时候更需要对孩子进行引导。因为你的孩子比选择前两种答案的孩子更胆怯,意志更薄弱,更需要培养他解决难题的能力。这时候你可以引导他,躲避法行不行?反抗法行不行?搬救兵法(告诉老师)行不行?告诉孩子各种可能的方法,给他信心,鼓励他去实践,并在心理上加以劝慰和疏导,甚至告诉他这是小事,每个孩子都会自己想办法解决。
总之,虽然有的孩子最终也不敢实践,但父母一定要朝这个方向努力,这一次不行,下一次再来,在鼓励中逐渐锻炼孩子的胆量和意志。这种心理的疏导和鼓励,只能由父母来做,其他人做不到,老师也不可能长期帮你做。有新闻报道,日本天皇的孙子在幼儿园受到同学的伤害,不敢去上学,这个现象在普通家庭也经常出现。这是平时不注意培养孩子的意志、娇生惯养的结果,如果父母没有在这方面引导和鼓励,即便贵为天皇家族,也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读了这三种解决的方法,有的家长会质问:“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吧?孩子脸上被人抓出血痕,身上还受了伤,我能不疼在心里暴跳如雷吗?我还能够坐得住跟孩子循循善诱吗?父母不出面能行吗?”
是的,父母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必须认识到,暴怒是没有用的,将它当成仇恨事件大可不必,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找到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