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画得一点儿也不像?你根本就看不懂孩子的画?让我们和美术教育专家一起走进孩子的艺术世界,去感受他们作品里面隐藏着的许许多多鲜活的故事。
绘画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孩子的画画和我们成人所理解的画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他们并不是要画一幅完整的画,而是要表达小小的自我。
3岁前的孩子视觉发育非常快,事物在眼前呈现,他会有各种不同的感受,他需要把这些感受表达出来。可是他的语言发展并不完备,所以绘画就成了他最好的一种表达方式。
我们成人看到一件新鲜的东西时,会有一种感受,会有表达的欲望,孩子也一样。在孩子眼里,一切事物都是新奇的。面对那么多的新鲜感受,孩子的表达欲望是极其强烈的。
如果你不让他表达,他就会感到压抑,会沉积在心里;如果你给他条件,让他通过绘画,尽情地、充分地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很释放、很敞开,心理发育也会因此很健康。
3种做法,让孩子充分地表达:
1。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如果没有地方画,孩子就会在被子、衣服、墙上、沙发上画,家长会因为怕脏、怕乱而限制孩子画。
所以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比较独立的空间,让他感觉很自在,哪怕空间小一点也没关系,阳台、房间的角落都可以。同时要给孩子提供美术材料,如画笔、颜料等。
2。不要提供参照物。有时孩子会说:“妈妈,我画得不好。”他这样说,是因为有一个所谓的“好”的参照物。这种参照物尽量不要有,不然孩子会觉得自己画不好这个物体,就不愿表达了。
3。赞美孩子的作品。不要看到孩子画得不像,就觉得他画得不好,其实我们成人也不可能画得很像的。画得像不像,是我们成人看世界的习惯,但绝对不是美术作品的衡量尺度,我们通常认为一幅好的画应该把世界再现出来,其实更好的作品不是简单的再现,而要表达画家的各种观念和创新。
对孩子来说,在他还不具备再现能力的时候,他要表达的完全是自己的感受,是他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更具有想象和创造力。
所以,对孩子的作品,你要多鼓励,多赞美,不要以成人所谓好坏的简单标准来评判它。
Tips:不要让孩子在既定的框框里画画。很多家长会去买教孩子练习涂、描、填之类的图画书,其实这对孩子美术才能的发展是不利的。
孩子的思维本来是发散的、变化的,可是你给了他一个框框,他只能在固定的范围里涂色,或者只能按照规定去画,比如树干一定要涂成棕色的,西瓜一定是圆的、绿的。孩子以后一画西瓜就是绿的,他的思维已经固定了,他不会去想,如果把西瓜切开,就变成红色的了。
孩子的每一幅画里都是有故事的。孩子在画面上呈现出来的东西,可能只是一团颜色,一些线条。家长有时会说,孩子画得很乱,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但是如果你用语言和孩子沟通,你会发现,他的每一幅画里面都是有故事的,他画的每一笔都是有意义的,在我们看来抽象的作品在孩子的世界里都是具象的。
有个孩子画了很多条线,家长以为是电线之类的。但孩子却说,这是楼上漏水了,把墙都淹了。这是他的一种生活经历,家长可能早就忘了,而且会认为这个经历对孩子来说都算不了什么,但孩子却用图画表达出来了。孩子会去关注生活中很特别的一些事情。所以家长一定要和孩子交流,不要凭表面的东西去看孩子的画。
色彩中融入了孩子的生活和情感。色彩是绘画里极大的奥秘,色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说“赤橙黄绿青蓝紫”,其实中间的颜色都被忽略掉了。但孩子的视觉感受和发育都需要吸收非常丰富的色彩。如果在绘画的敏感期就练习调颜色,孩子可以形成很独特的色彩感觉。
可是,现在大部分家长只给孩子单一的笔,如油画棒,这是硬笔,画出来的颜色都是线条,孩子要逼迫自己从线条里面去找色彩。
要么就是很早让孩子涂色,其实涂色要涂成一片以后,才能看到颜色的效果,所以它并不是对孩子直接的色彩刺激。最好是给孩子提供干净、无毒的颜料,让他调出颜色来。孩子也可以去触摸颜料,感受颜料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