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始现半表半里概念
胡希恕先生提出“六经来自八纲”,是分析《伤寒论》全文得出的,半表半里是产生六经的关键。半表半里是怎样产生的?产生于何时?考证《神农本草经》、《汉书·艺文志》、《伤寒论》,可见确切轨迹。
如前所述,我们的祖先在上古神农时代即用八纲辨药、辨方证,后历经殷、商、秦、汉,先后总结了单方方证经验、复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是《神农本草经》和《汤液经法》,至东汉张仲景论广《汤液经法》,西晋王叔和整理后始称《伤寒杂病论》,这是我们考证半表半里出现的主要线索。
那么,半表半里始见于哪里呢?由上述可知:始见于张仲景论广《汤液经法》时所著之《伤寒论》原文中。分析《伤寒论》一些具体条文可得到答案。
《伤寒论》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太阳为表,“尚未吐下”,暗示未入于里,那么转入少阳,不在表,不在里,当然为半表半里。
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邪气因入。”是说病邪由表往里传,未入于里,而结于胁下,病位当属半表半里。
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阳)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已发汗是说已解表,复下之是说已攻里,“此为未解”,当不是表和里未解,而是半表半里未解。
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结,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此是因发汗复下之,伤津液甚而使病邪传变,不是传于里,而是传于半表半里。这里明确提出半表半里概念,并提出:半表半里分阴阳,阳证为少阳;不属少阴表,亦不属太阴里,而是在两者之间,那即是半表半里的阴证,即厥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