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皆有一定的络属关系,因此,十二经脉有病就会影响到相应的脏腑,从而出现脏腑的病理变化。
如足太阴脾经入腹属脾络胃,并与心、肺及肠有直接联系,故足太阴脾经有病,则会引起脾胃升降失常,纳运失职之候,如胃脘痛、呕恶、纳食减少、腹胀便溏、或完谷不化、或黄疸、肿胀等。
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并与肝、肺、心等脏有直接联系,所以足少阴经有病,就可出现水肿、泄泻、腹胀、阳痿、以及眩晕、目视模糊、气短、心烦等症。所以分析经络的病理变化,必须与它相络属的脏腑联系起来。
(一)经气虚实病机经络气血的虚实是经络病理变化的一种反映。经络的气血偏盛,可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过亢,破坏各经络、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而发病。经络的气血偏衰,则能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减退而发病。如足阳明胃经的病变,其经气盛则身热、消谷善饥、小便黄赤、癫狂等;其经气虚,则现寒栗、肠鸣胀满及足痿、胫枯等。因此,经络的气血盛衰,可直接影响着与其相络属脏腑的气血衰盛。
(二)经气郁滞病机在正常情况下,经气通达则经脉气血的运行畅达。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是由于经气不利,影响及气血的运行,常可累及所络属之脏腑以及经络循行部位的生理功能。例如,表证常有遍身肌肉酸痛的症状,就是由于外邪束表,机体浅表经络的经气不畅所致;足厥阴肝经的经气不利,常是形成胁痛、瘿瘤、梅核气、乳房结块等的主要原因。
五官九窍,乃五脏之外窍,故经气不畅也常影响到孔窍,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肝开窍于目,肝郁化火,经气郁滞,则现目赤肿痛等;肾之经气不能上充于耳,则出现耳聋等。
此外,情志的变化,也常常影响到经脉气血的运行,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如抑郁伤肝、肝失疏泄、常可出现胁痛;思虑伤脾、脾之经气失畅,则不思饮食等。经气不利、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又是某一经络气滞、血瘀的主要成因。在经络病变中,最早出现的是经气不利,气血运行不畅,然后才会导致血瘀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