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信息通道分析表明,单独的神经,血管,淋巴管,间隙,缝隙、等作为信道均具有不完备性。经络的信道是总体上优化,具有最大历史兼容性的有序结构,是进化的结构。
生物学家认为在血液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发生和发育阶段,平行于体轴的经络主干区域的细胞,通信能力和代谢能力稍微强一些;产生的细胞因子(血管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要少许丰富些、特异些。从这点出发,就形成了以经络为轴心的细胞因子梯度分布优势,梯度方向与经络垂直,与横向体节方向一致。这种偏离平衡态的梯度分布,役使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向经络区域生长。经络成了靶目标,先期到达经络的毛细血管强化了这一过程。经络是役使毛细血管和神经总体上横向生长的序参量,是时变优化的系统性结构。那么经络主干为什么成纵向分布?胚胎时经络区域细胞的上述特异性有合理的历史依据吗?
1 信息能量分子微观运动与机体宏观运动的跨尺度关联
早在胚胎的三胚层阶段,机体就出现了诸如脊索等平行于体轴的纵向结构。经络的早期发生也是类似情况,它对应着生命进化的早期阶段。这迫使我们追溯到那遥远的早已消失的年代里。
在原始海洋里,多细胞前向运动的动物进化出来。它们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捕食过程中,身体的运动总是由一个固定的“头部”作导向。这类前向运动的原始动物,成了以后所有前向运动动物的祖先,包括人类在内。
原始前向运动的多细胞动物在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出现以前就已游动在海洋中觅食了。在细胞间隙和缝隙中充当能量和信息的小分子物质,在分子水平这个微观尺度上,尺度效应、表面效应等,使得它所处的微观力学环境十分复杂。
假若这些原始动物的运动成无前向性或静止状态,这些运动的小分子的动量和受到的冲量,在各个方向出现的机会和大小可看做是均等的。其概率向量分布成各向对称的无序状态。当进化到前向运动阶段时,身体总是向一个“前方”运动。受这种前向变速运动的关联,上述分子的冲量和动量概率向量分布失去原来的无序对称性;在与身体前向纵轴平行的方向分量X上,量要大些,靠近的几率多一些。这种具有定向运动优势的小分子的集合,包括细胞间隙中的一些游离组织液,会形成总体上信息和能量的纵向传输优势。在细胞间隙和缝隙中,这种传输具有一定的双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