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胆囊炎是指由细菌感染、高度浓缩的胆汁或反流入胆囊的胰液的化学刺激所引起的急性胆囊炎性疾病。临床特征是发热、右上腹痛和压痛、呕吐,白细胞增高等。慢性胆囊炎系胆囊慢性炎症性病变,多与胆石症同时存在,少数为非结石性胆囊炎,有时可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病证。本病患者女性多见,尤其是中年、肥胖者。本病属于中医的“黄疸”和“胁痛”的范畴。
病因病机
胁痛的产生有实证虚证之别,实证由于气滞、瘀血、湿热等实邪闭阻胁肋部经脉,不通则痛;虚证由精血不足,胁肋部经脉失养而致。
黄疽的发生与感受疫毒湿热之邪、饮食所伤、肝胆湿热、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其基本病机是湿邪阻滞,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而发黄。涉及脏腑主要是肝、胆、脾、胃等。若中阳偏盛,则湿从热化而成阳黄;中阳不足,则湿从寒化而成阴黄。
辨证分型
中医认为急性胆囊炎多为实证,慢性胆囊炎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1.肝气郁结: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变动而增减,胸闷,喜叹息,得嗳气及矢气则舒,纳呆食少,脘腹胀满;苔薄白,脉弦。
2.瘀血阻络:胁肋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舌质紫暗,脉沉涩。
3.湿热蕴结:胁肋胀痛,触痛明显,拒按,口干苦,胸闷,纳呆,厌食油腻,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4.肝阴不足:胁肋隐痛,绵绵不已,遇劳加重,咽干口燥,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