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经络穴位疗法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祖国医学把阴阳学说作为它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它认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阴阳两个方面。它们代表一切事物中所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白昼又分为上半天是阳中阳、下半天是阳中阴,夜间上半夜是阴中阴、下半夜是阴中阳等。而且它也贯穿在人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用药等各方面。如在生理上,以阳代表皮毛、肌肉、筋骨,以阴代表体内脏腑,即外为阳、内为阴。而人体内脏腑,其中六腑为阳、五脏为阴。从器官和它的功能上分,气为阳、血为阴,功能为阳、组织器官为阴。这一阴一阳的动态平衡,维持着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运行的健康状态。祖国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乃是阴阳平衡失调的结果。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如果阴阳离决则整个生命也就停止了。
而经络穴位疗法具有打通经络、畅通气血、平衡阴阳的功效,从而起到祛除疾病的作用。表现在对亢进的、兴奋的、痉挛的组织器官具有抑制作用,而对虚弱的、抑制的、迟缓的组织器官具有兴奋、增强作用。如,针刺曲池穴、人迎穴、血压点、涌泉穴等,对原有血压水平较高者有降低作用,对原有血压水平较低者却有升高作用;针刺内关等穴,可使心动过速者减慢心率,而心动过缓者可加快心率,使他们恢复到正常水平;针刺中脘穴、合谷穴、曲池穴、胃俞穴、足三里穴等,可使痉挛的胃弛缓,胃不蠕动的发生蠕动,蠕动过强者变慢。
通过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充分证明了,经络穴位疗法对人体组织器官及各系统的功能活动,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在病理的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加显著,而且这种调节多属于良性的双向调节,使病理改变逐渐趋向正常的生理水平,达到阴阳平衡,这就是经络穴位疗法所以能够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因之一。
3、经络穴位疗法的防御保健作用
经络穴位疗法不但能有效地治疗许多疾病,而且还有预防疾病、保护健康、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作用。在我国唐代医书《千金要方》中有这样记载:“凡入吴蜀地官,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矣,则瘴气、毒气不能着人也”。所谓的瘴气、毒气是指当时流行性很强的传染性疾病,而通过经络穴位疗法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免疫调节能力,达到“不能着人也”预防瘟疫的作用。它对我们现今社会流行的传染性疾病,如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等疾病也同样具有防御指导作用。而有些疾病,也正是要靠人体自身抗病力及免疫调节能力的提高而获得痊愈的。在宋代《扁鹊心书》中曾记载,“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以上记载充分说明,经络穴位疗法在防御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许多的医学科研单位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如某医学院微生物教研组曾以100名健康同学为实验对象,针刺足三里穴及合谷穴,观察白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能力,由48.16%上升到71.25%,而对照组则无明显的改变,说明针刺后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了。有人针刺气海穴、天枢穴、上巨虚穴、曲池穴、合谷穴等治疗细菌性痢疾,并对血清总补体含量、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血浆杀菌力、特异性抗体滴度等八项免疫指标进行观察,发现在针刺过程中,机体的免疫调节能力不断增强,病情也逐渐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