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炎热沉闷的空气总让人莫名其妙地心情不爽,那些曾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的老病号又开始为失眠、疲倦而痛苦不堪。
绝大部分被误诊
俞妈妈十几年前就被诊断为“神经衰弱”,失眠、头痛、烦躁、情绪波动大一直缠绕在身。按照医生嘱咐,俞妈妈一直坚持服药,但疾病起起伏伏,“神经衰弱”就像梦魇去而复返,十几年都不曾远离。世界杯期间隔壁小年轻半夜看球,尽管别人已经比较收敛了,但俞妈妈仍然敏感异常,心情烦躁甚至殃及了老伴和儿女。最近,女儿小俞通过一个新认识的精神科医生了解到,妈妈这样的症状很有可能是抑郁或焦虑等精神心理问题,带到医院一看,果不其然是焦虑症。
在我们周围,像俞妈妈这种被误诊为神经衰弱的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并不少见。记者了解到,大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神经衰弱的诊断非常泛滥,绝大部分不明病因有失眠、疲劳等症状的问题都被纳入神经衰弱范围。而事实上根据最近的医学发现,其中绝大部分“神经衰弱”者被误诊,他们可能是抑郁症、焦虑症、应激障碍等精神心理问题,或者是睡眠障碍、药物依赖以及原因未明了的躯体疾病。
有争议的“神经衰弱”
不明病因的问题,如丢垃圾似的统统丢入“神经衰弱”这个“垃圾桶”,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非精神科医生的诊断上。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非精神科医生对精神类疾病知识了解并不全面,只好把所有类似症状归纳在“神经衰弱”里;另一方面,医生们可能会揣摩病者心思:说是神经衰弱,总比抑郁症或焦虑症听上去容易接受。
精神专家说,把抑郁症或者其他神经症误诊为神经衰弱,也不能全怪非精神科医生。因为自自19世纪以来,关于神经衰弱的医学概念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甚至还有一些分歧: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取消了神经衰弱这种病的类型,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精神医学界虽然主张保留这个疾病分类,但也经过了“瘦身”阶段,即把原先被归在神经衰弱名下的各种心理疾病,排除抑郁症、焦虑症等,然后余下严格符合神经衰弱的标准的情况,方才能确诊为“神经衰弱”。也就是说,只有很少的病例才真正在神经衰弱范围,神经衰弱这个名词也越来越少出现在精神医学界。
在经过明确细分后,泛概念的“神经衰弱”很多都被分为抑郁症、焦虑症等,对症治疗治好的可能性也大了,而对真正神经衰弱,专业精神科医师也有区别的治疗方法。因此,对于反复发作而几十年不愈的“神经衰弱”,专家建议有必要鉴定一下疾病是否被误诊的可能,然后再进行细分的系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