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枢敏感化
在组织损伤后,对正常的无害性刺激反应增强(触诱发痛),不仅对来自损伤区的机械和热刺激反应过强(原发性痛觉过敏),而且对来自损伤区周围的未损伤区的机械刺激发生过强反应(继发性痛觉过敏, secondary hyperalgesia)。这些改变均是损伤后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增强所致,也就是中枢敏感化(central sensitization)(图2-2)。
初级传入神经元C纤维反复持久刺激,致使CNS的功能和活性产生实质性改变。组织损伤后,伤害性刺激经C纤维传入,并释放谷氨酸、SP、CGRP、神经生长因子等递质或调质,这些神经递质或调质作用于相应的受体,如N-甲基-D天门冬氨酸(***A)和非***A受体、神经激肽(NK)1受体等,致使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呈活性依赖性升高。伤害性刺激增加初级传入纤维肽类递质的释放,增加Ca2+内流,激活第二信使系统,改变蛋白激酶(PKC、PKA,PKG、aCaPK II)的活性和使蛋白质磷酸化。在长期炎症期间,蛋白激酶的激活产生转录变异,其结果是脊髓背角细胞对现存传入冲动和原来的阈下传入冲动的反应性升高,产生①对正常刺激的反应增强;②接受区域扩大和③新近传入冲动激活阈值降低等变化。
(五) 疼痛的中枢调整机制
外周伤害性刺激冲动传入后,经中枢各级水平的调整作用,痛觉被感知或受抑制。神经生理学研究证实,刺激脑的广泛区域可以抑制伤害性的疼痛反应,也就是说中枢神经对伤害性的传入冲动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一方面是通过节段性机制,另一方面是来自高位中枢的下行性机制。
1.节段性抑制机制 节段性抑制是通过脊髓不同节段的纤维间节段性联系的反应,它是脊髓内反射弧的组成部分。节段性抑制主要表现为背角的广动力或特异性伤害性感受神经元的反应,可受到脊髓水平输入的选择性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