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在以头痛为症状的疾病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发病率较高 。
发病机制
主要有四种学说,迄今未最后解决。
1.血管学说:由Harold Wolff在1963年提出认为颅外血管先收缩,如眼动脉收缩造成视觉先兆如偏盲、闪光等,继之颅内血管剧烈扩张、血流淤滞而头痛,约2~4小时后恢复正常。
2.神经学说:由Lashley在1941年提出,认为脑功能紊乱始于枕叶,以2~3mm/分的速度向前推进,并蔓及全头部,籍此解释视觉先兆和头痛。称为扩散性皮质抑制现象。
3.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学说:由Moskowitz在1987年提出,认为不明原因的刺激物刺激三叉神经,使三叉神经末端释放化学物质如P物质,导致局部炎性反应和血管舒张,激发头痛。
4.血管神经联合学说:近年提出,认为各种不同刺激物可影响皮层、丘脑、下丘脑、然后刺激脑干。脑干的兴奋导致皮层功能改变,先出现先兆症状,以后引起血管扩张,刺激三叉神经,使神经末端产生局部炎症反应,另一方面促使血小板释放5-HT,使5-HT浓度下降,抗疼痛的作用减弱,导致头痛加重。
偏头痛的临床症状
前驱症状:在偏头痛发作前一天或数天,有些病人会有一些异常现象,如怕光、怕吵、情绪不稳定、困倦,有关水肿等。
先兆症状:主要是视觉症状,如眼前闪光、冒金星、水波纹、城垛形、视野缺损等,持续约20~30分钟。有少许病人只有先兆而不头痛。
头痛症状:在先兆症状消失后出现剧烈头痛,位于一侧,呈搏动感、烧灼感,逐渐蔓及全头部,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持续4~72小时。病人愿意在黑屋子内休息,如能睡一觉大多数病人能缓解。
后遗症状:发作中止后,病人感到疲劳、无力、食欲差,但1~2天后就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