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在患慢性疼痛的病人中,有相当多的是由心理因素所致,即心因性疼痛。这类病人的特点是:
1 、以慢性疼痛等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症状广泛多样且多变,有时酷似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疼痛。
2 、在慢性疼痛的同时,病人常有兴趣减退、性欲下降、焦虑、睡眠障碍等轻微抑郁症状,上午重、傍晚轻。
3 、反复到内、外、神经、中医等科就诊,由于查不出阳性体征,常以 “ 肾虚、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及神经衰弱等疾病治疗,但均不见效。
4 、精神药物和心理治疗可使症状迅速缓解。
心因性疼痛虽然十分常见,但由于病人自己不知道是心理因素所致,以致找错医生挂错号的情况时常发生。而多数医生也碍于病理知识有限,往往将身体疼痛当作某些急性病的表现,并通过大量检查来寻找病因。德国美因茨大学医学院主治医师尼克尔在第 11 届德国心理治疗医学协会年会上提出,在经常感到疼痛不适的人当中,一般来说有 30 %- 50 %是由于承受过大的精神压力所致,体内并没有器质性病变。而精神压力导致的身体疼痛表现也是多样的,主要为头痛、背痛、胃肠疼痛或眩晕等,严重时甚至可出现局部麻痹。因而专家建议,医生在治疗疼痛病人时,应多了解他们的既往病史,尤其在器官检查无法得出结论时,更要考虑心理因素和心理治疗。虽然时常需要心理医生的会诊 , 但是非心理专业人员也可以设计组织一套行为治疗程序来改善病人的功能 , 即便不能使病人疼痛有所减轻。病人应该对日常活动情况作记录 , 以便精确地制订出有可能改善的目标。医生应该提出具体的建议来帮助病人逐步增加躯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应该要求逐步增加活动锻炼的时间单位 , 尽各种可能不让疼痛来阻碍改善功能的行动计划。通过这种方式做到功能活动确实有所提高 , 疼痛的体诉时常也会减少。
各种控制疼痛的认知性技术也能起作用 , 例如 , 松弛训练 , 分散注意力 , 催眠与生物反馈。可以教会病人应用有导向的想象来分散注意力 , 例如想象自己正躺在海滩上休息 , 或者在吊铺上安睡 , 这种有组织的幻想常能为病人带来宁静与舒适。其他一些认知 - 行为疗法 ( 如自我催眠 ) 则需要特殊的专业训练。应该劝阻病人家属或同事在行为上起到强化疼痛的作用 ( 例如 , 经常询问病人的健康情况 , 或坚持不让病人做零星杂务 ) 。医生本人也要避免这种能使疼痛强化的行为 , 对病人适应不良的行为要明确不予赞同 , 对病人的进步要表扬鼓励 , 在强调功能恢复的同时对疼痛也要进行对症治疗。
应考虑疼痛的非药物治疗 , 包括经皮电流神经刺激与刺激抗衡 , 疼痛激发点的封闭注射 , 局部的药物喷洒与牵引以及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有时也能奏效 , 包括非类固醇抗炎药与三环抗抑郁剂。如同时有抑郁症状 , 抗抑郁剂的剂量可酌增。对可靠的病人应用阿片类药物 ( 见上文及表 167-2) 偶尔也有帮助 , 虽然对它们的应用尚有争议。
疼痛诊疗中心能提供多学科 , 综合性的治疗措施 , 对慢性非恶性疼痛综合征病人最为适宜。将功能障碍显著的或者对医生合理治疗不起效应的病例转诊至疼痛诊疗中心往往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