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治疗的功用
1.理顺筋络,整复错位
中医认为,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均可引起颈椎的“筋出槽、骨错缝”。这种颈椎的“筋出槽、骨错缝”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的椎体失稳、小关节紊乱或半脱位范畴。临床上颈椎失稳是指颈椎在生理载荷下,解剖上超出了其生理限度的位移范围,并出现了相应的临床症状者。“筋出槽、骨错缝”是颈椎病的病因病理环节之一,也是施行手法治疗的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力学基础。
“孙氏治疗颈椎病系列疗法”手法的研究结果显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大都有颈椎失稳的情况,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颈椎失稳及代偿性地出现的骨赘增生,能够刺激颈椎结构附近的交感神经或颈脊神经而出现脊髓型颈椎病的表现。颈椎失稳在X线侧位片上主要表现为椎节的松动,即角度位移和水平位移增大,异常的角度位移和水平位移可引起神经根管狭窄并牵拉后关节囊和椎体附着的韧带,从而刺激其中丰富存在的交感神经纤维及颈神经根,引起相应的症状。
目前对颈椎失稳的诊断标准各家意见不一,Wihte等认为符合下列之一者即为颈椎失稳:①AD≥11°;②HD≥3.5mm;③前部或后部结构全部破坏或功能丧失。项目研究通过测量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各节段的角度位移和水平位移发现,大多数患者存在C3~4、C4~5、C5~6节段椎体的椎体失稳,研究结果与其他学者的报告相似。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下颈段,尤其C4~5、C5~6节段位于颈椎前屈弧的中点,是颈椎生物力学结构上的薄弱点,其在颈椎活动中受到的正应力、扭转力和剪切力最大。应力集中与颈椎不稳有密切关系,因而此处最易发生退变失稳。
“孙氏治疗颈椎病系列疗法”手法治疗具有理顺筋络,整复错位之功,可使因跌仆闪失后所致的“筋出槽、骨错缝”得到整复,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其中或有筋急而转摇不甚便利,或有其筋纵而运用不甚自如,又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唯宜推拿以通气血也。”手法治疗可消除脊柱的半脱位,提高痛阈,缓和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消除异常应力集中,纠正力线,恢复颈椎动静力平衡,并通过骨关节、软组织系列补偿与对应补偿调节机制,改善病变节段的异常受力状态,解除椎体失稳,改善颈椎椎管内外环境而达到治疗作用。项目研究通过观察治疗组手法治疗前后拍摄的颈椎正侧位和侧位动态X线片,并和对照组相比较,测量颈椎椎体的角度位移和椎体水平位移,发现手法治疗后患者的颈椎失稳情况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地改善,同时患者肢体麻木和下肢无力的情况也得到了好转,提示可能是因为颈椎失稳状态改善后,减轻了对局部神经血管的刺激,脊髓血液循环改善使患者症状体征得以缓解。
资料表明,不定点旋转复位手法应力作用于整个颈段脊柱,并能通过椎单位交锁机制(主要是横突关节角与下位椎体上关节突组成),调整椎体小关节紊乱。分析手法治疗作用效果,可能是通过旋转手法的应用直接或间接地调整了椎体关节的紊乱,恢复小关节正常位置,使骨合缝、筋归槽,失稳的颈椎状态得以改善而达到的。项目所使用的颈椎旋转扳法是中立位牵引下进行的,有研究表明,中立位牵引下颈椎间连接关系改变较小,稳定程度高,而前屈位时可能出现颈椎后关节间隙拉大,椎间连接后半部稳定性下降,后伸位旋转颈椎时有可能发生椎间隙拉大、钩椎关节作用减小、椎间连接前半部不稳定及退变黄韧带可形成皱褶压迫脊髓,三者相比较中立位牵引下进行的颈椎旋转扳法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