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皮肤温度测量法
皮肤温度的个体差异较大,故个体间不能以皮温的绝对值来比较,人体不同部位的皮肤温度也不同,一般躯干温度比四肢高,足趾的温度较低;手温高于足温,拇指(趾)温度高于小指(趾)温度。皮肤温度还受室温、情绪、运动、饮食饥饱、吸烟等因素影响。同一个体对称部位的皮肤温度大致相同,温差不应超过2℃,如对称部位皮肤温度相差超过2℃以上或有显著降低,则提示局部肢体有缺血。测定肢体皮温时,应在室温恒定(20℃~27℃)的室内,安静休息15~30分钟,使肢体皮肤温度取得稳定后再测量。取肢体不同平面的对称部位,定点测量。皮温降低则提示有肢体缺血,皮温增高常见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动静脉瘘等。
三、周围动脉搏动的检查
周围动脉搏动是检查周围血管疾病的重要步骤。当考虑动脉性疾病时,全身主要动脉的搏动都要常规检查。当动脉狭窄、阻塞、动脉管壁粥样硬化时,病变局部或远端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高温环境下、体温升高、先天性动静脉瘘等情况可使动脉搏动增强。
检查动脉搏动时应注意:①全身主要动脉必须系统检查。②双侧对称部位对照检查。③视血管位置的深浅,施以不同压力扪摸检查。④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者,病人动脉搏动极弱时应注意勿将检查者自己的手指动脉搏动感,误认为病人的动脉搏动,此时可与病人的对侧相同部位的动脉搏动或病人的心律作核对鉴别。⑤重要血管如颈总动脉等,不宜加压过重和检查时间过长,以免引起脑缺血。⑥扪摸动脉搏动的同时,尚需了解动脉的弹性、硬度,有无扭曲、结节及震颤等。⑦检查动脉瘤的搏动时,轻重宜适中,以免造成动脉瘤破裂或瘤内血栓脱落。
动脉搏动强度的分级国内尚无统一的标准,美国通常将脉搏消失到正常分为五级。考虑到某些疾病可导致搏动增强,我们将动脉搏动分为如下六个等级:搏动消失(-),隐约可扪及(+),显著减弱(++),轻度减弱(+++),正常(++++),明显增强(+++++)。
四、血管杂音的检查
动脉受外压、动脉炎、动脉硬化等所导致动脉狭窄,动静脉瘘所导致血液分流均可在动脉体表投影区听到杂音。动脉杂音可随血流向远侧传导,在股动脉听到杂音提示髂总动脉分叉处可能有狭窄。锁骨上窝的收缩期杂音,常提示无名动脉或锁骨下动脉开口部动脉的狭窄,颈总动脉分叉部的杂音,常提示该部位动脉狭窄。肋缘下或后背脊肋角的杂音,兼有高血压,提示可能肾动脉狭窄。脐周围杂音常提示腹主动脉下端或分叉部病变。听诊杂音时,听诊器不可加压太重,以免引起人为狭窄而产生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