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舌咽神经痛
典型的舌咽神经痛分布在舌咽区,该病常有迷走神经参与,故有人也称其为迷走舌咽神经痛。疼痛特点与三叉神经痛相似,两者偶可并发,但其发病率只有三叉神经痛的1/702100。
中老年发病率高,男女发病无差别。左侧发病高于右侧,偶有两侧同时发病者。
1.病因
绝大多数病人被认为有血管对神经的压迫。颅内外肿瘤、蛛网膜炎及附近组织的炎症,茎突过长均刺激和压迫该神经。神经中枢运动性冲动下行时,在损伤部位形成运动-感觉假突触,所以咽部运动如吞咽、咳嗽、说话可触发疼痛。
舌咽神经经颈静脉孔入颅,其部分传入冲动可通过弧束到达迷走神经背核,有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所以舌咽神经痛可能累及迷走神经和三叉神经。
2.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病人突然发病,为剧烈疼痛,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烧灼样,为典型的神经痛。每次发作时间持续数秒至几分钟,轻者每年发作数次,重者每天可发作数十次。
疼痛部位主要位于舌底部、咽部、扁桃体窝,可放射到耳、下颌角和上颈部。
某些非伤害性刺激如吞咽、打哈欠、说话、咳嗽可触发疼痛。舌根、软颚、咽部及外耳道可能是触发带。触发带均位于病变的同侧。而触摸面部皮肤不会触发疼痛。
疼痛发作可伴随其他系统的症状。舌咽神经痛对心律和血压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某些病人出现晕厥、心律不齐、心动过缓、心脏停搏及癫痫发作。此外还可能出现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如低血压,唾液及泪液分泌增多、局部充血、出汗、咳嗽。
3.诊断
根据典型的疼痛性质、疼痛部位,不难诊断。非典型病例可用丁卡因试验:用10%丁卡因溶液喷涂在扁桃体及咽部,疼痛停止并维持1~2小时,做正常饮食、吞咽不再触发疼痛作为丁卡因试验阳性。舌咽神经痛的病人此试验阳性率高达90%。
舌咽神经痛的疼痛性质和三叉神经痛一样,可根据其疼痛部位及触发因素不同进行鉴别。但有报道有11%~32%的舌咽神经痛病人合并患有三叉神经痛,两种神经痛可同时发病或先后发病,其间隔可达几年至十余年。两者发病均在同侧,主要合并Ⅱ支或Ⅲ支三叉神经痛。
4.治疗
(1)药物治疗 舌咽神经痛的治疗药物和三叉神经痛相同,主要是苯妥英钠和酰胺咪嗪而一般镇痛药物无效。药物治疗有效率约为50%。少数病人疼痛完全缓解,但复发率较高。
(2)神经阻滞 局部神经阻滞主要使用丁卡因或利多卡因咽喉部表面喷洒,可使疼痛停止。舌咽神经阻滞是一种常用的治疗舌咽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神经破坏药在临床上未广泛应用,有损伤周围神经和血管的可能,并可引起心血管及咽部并发症。
(3)外科方法
1)微血管减压术:枕骨下开颅探查舌咽神经,有血管压迫者,使其松解使疼痛停止,无神经功能的丧失。
2)颅内切断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分支:为外科治疗应用最多、效果最好的方法,但术后存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甚至有因术后并发症死亡的报道。
3)射频热凝术:经皮射频热凝术是在X线透视下,经颈静脉孔对咽下神经节进行电凝。可能发生声带麻痹。因报道病例较少,其最终效果尚须进一步评定。
舌咽神经阻滞适用于舌咽神经痛经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人。伴有严重心肺疾患、高血压、糖尿病病人慎用此方法,局部或全身有感染征象者当属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