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家庭网 > 健康养生 > 常见疾病 > 疼痛专区 > 正文

常见头面部慢性疼痛病症的诊治

编辑:简约健康整理:快乐家庭网点击数:2012-05-19
导语:疼痛特点突然发作突然停止,发作前无任何先兆,发作间期无疼痛。疼痛极为尖锐,如电击、刀绞、火烧、撕裂样、针刺样等。病人表情极为痛苦,常以手捂面,每次发作数秒至1-2分钟。

  (四)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又称痛性痉挛或痛性抽搐(tic douloureux)。是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分布区的典型神经痛。其特点是:发作性疼痛,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若干秒或数分钟,间歇期无痛或仅有轻微钝痛,面部可有触发点(trigger point)或触发带(trigger zone),疼痛局限于一侧三叉神经区,不超过中线;一般无感觉减退或过敏。

  三叉神经痛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又称特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无明显病因的三叉神经痛,但现已知道常常是三叉神经受血管压迫所致,也有三叉神经系统的损害。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主要由多发性硬化和脑肿瘤所致。

  三叉神经痛老年人多见,青年人很少见。本病与遗传、种族关系不大。

  1.临床表现

  (1) 疼痛特点 突然发作突然停止,发作前无任何先兆,发作间期无疼痛。疼痛极为尖锐,如电击、刀绞、火烧、撕裂样、针刺样等。病人表情极为痛苦,常以手捂面,每次发作数秒至1-2分钟。间歇时间不等,因病情发展,发作次数增加,严重时每分钟发作数次,夜间安静时发作次数减少。

  (2)疼痛部位 疼痛部位仅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内,且不超过正中线,即为单侧三叉神经痛,双侧发病者占病人的3%,一般一侧发作间隔数年后出现对侧发作,但每一次发作未见双侧性的。除三叉神经分布区外,少数病人疼痛可扩展到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分布区。

  第Ⅱ、Ⅲ支同时受累最多见,最少见的是Ⅰ、Ⅲ支同时受累,病变可位于三叉神经的某一支或二、三支同时受累。第Ⅱ支发病超过病人的44%,第Ⅲ支占35%,第Ⅰ支占19%。

  总之,三叉神经以第Ⅱ支为中心,单独第Ⅱ支或第Ⅱ支合并其他支占所有病例的75%以上。

  (3) 触发点或触发带 它并非整个分支分布区,常仅一小块或一点,是指对触发带某些特殊的非伤害性刺激诱发三叉神经痛发作..如触摸面部、咀嚼、谈话、吞咽、刷牙、漱口、面部皮肤受风、受凉等。

  触发点位于疼痛的同侧,但可在三叉神经痛的不同支区。极少数触发点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外或对侧,也可能在上颈区、头皮等。刺激触发带可诱发疼痛发作,使病人日常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如病人不能刷牙洗脸,位于头皮不能梳头洗头,若吞咽、咀嚼诱发疼痛,长时间可影响病人热量的摄入。另外,情绪的变化和应激状态,也可诱发疼痛发作,并使疼痛程度加重。

  (4) 间歇发病 多数三叉神经痛为间歇发病,其间隔数月或数年不等,每次复发总是在同一区域,但疼痛范围可能扩大。

  (5)伴随症状 可伴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流泪、流涎、颜面潮红等。

  2.诊断及鉴别诊断

  病人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以上,根据上述三叉神经痛的特点,诊断不难。另外,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要注意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1)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疼痛多为持续性疼痛或阵发性加重,病人

  可有相应分布区感觉减退、角膜反射及听力减弱等,CT、MRI有助于检查原发病灶。

  (2)非典型面部痛 头面部疼痛与神经分布无关,呈持续性,位置深且不易定位。多见于年轻女性。

  (3)颞颌关节痛 与颞颌关节咬合运动时发生疼痛,但疼痛可能为持续性,程度较轻,局限在耳前,关节处可有压痛。

  (4)丛集性头痛 为短暂发作性头痛,同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但疼痛位于眼眶附近,且疼痛为持续性,每次 发作至少半小时以上。

  (5)舌咽神经痛 舌咽神经痛与三叉神经的疼痛特点相似,触发点及诱发因素可混淆不清。并且二者可合并存在,舌咽神经痛合并三叉神经痛者为病人的11%~32%,二者疼痛可同时发作或前后发作。但两者疼痛部位不同,必要时做地卡因试验。

  3、治疗

  (1)治疗原则 治疗有多种方法,但每种方法都有一定局限性且复发率高,应进行选择,做好长期治疗的准备。初发病历及病史短、症状轻的病例或其他方法治疗后还遗留轻度疼痛者,首先考虑药物治疗。神经阻滞方法应从末梢支开始,局麻药效果不佳或病史长、需反复阻滞或分支阻滞无效、症状重的病人需用神经破坏药或射频热凝。外科手术损伤大、副作用严重,复发率高,应慎用,现已应用较少。

  (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治疗手段。

  1)酰胺咪嗪:即卡马西平,此药可使2/3病人疼痛缓解。开始每天100mg,每隔一天增加100 mg,直到600 mg/d,以此剂量维持1周,若疼痛不缓解,可增加到800 mg/d,最大剂量1..2~1..6 g/d,再增加剂量效果不再增加。疼痛停止后,调小剂量维持。、酰胺咪嗪应至少每8小时用药一次,以维持稳定的用药浓度。

  酰胺咪嗪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刺激、共济失调、头晕、嗜睡、骨髓抑制和肝功能异常。约25%病人出现不能耐受的副作用。

  2)苯妥英钠:即大仑丁,它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二线药物,约25%的病人获得满意效果。有效的血药浓度15~25ug/ml。最初应用每次200mg,每日2次,3周内逐渐增加到300~400mg,即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如果疼痛无缓解应停药。副作用包括: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白细胞减少、肝功异常、骨质疏松等。

  3)其他药物:氯苯氨丁酸是一种较新的药物,开始剂量5mg/d,每两天增加5mg,一直到疼痛缓解或出现毒性反应,最大剂量80mg/d。疼痛缓解后应逐渐减量,不能突然停药,特别是老年人。

  (3)神经阻滞

  根据疼痛所分布的区域,采用相应的神经阻滞:

  (1)第Ⅰ支:眶上神经阻滞、滑车上神经阻滞;

  (2)第Ⅱ支:眶下神经阻滞、上颌神经阻滞。

  (3)第Ⅲ支:頦神经阻滞、下牙槽神经阻滞、下颌神经阻滞。

  半月神经节阻滞:如果两支以上同时发病者,首先阻滞症状严重的一支或首先发作的一支,或交替进行,Ⅱ、Ⅲ支并发或3支同时发作者可行半月神经节阻滞(见后)。

  病史短、症状较轻的病人,可用局麻药反复阻滞。而病史长或症状严重者单用局麻药效果差,应改用神经破坏药。

  总之,神经阻滞对缓解三叉神经痛效果确切,有些操作技术难度大,要求注药一定要准确无误,但疼痛复发率也比较高,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4)射频热凝术

  射频热凝术可调节温度以控制破坏的范围和程度,一般50℃可产生较重的感觉减退,70℃痛觉消失,加热至70~75℃后传导痛觉的Aγ及C纤维变性,而粗纤维可以保留。术后痛觉消失,触觉保持良好,可以避免角膜溃疡等并发症。本法短期疗效达90%以上但远期效果不理想,复发率6%~53%,也可产生角膜炎、角膜反射消失、感觉异常等并发症。除半月神经节外,射频也可用于末梢神经或只损毁三叉神经感觉根。

  (5)外科治疗

  顽固性三叉神经痛,药物治疗及上述治疗方法无效,或出现了不能耐受的副作用时,可考虑外科治疗。

www.52-home.net育儿·健康·亲子·情感·时尚
快乐家庭网_您的网上家庭百科书
 网站首页快乐家族新好妈咪健康养生休闲时尚情感物语家有儿女妈妈日记成长相册家庭百科爱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