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参与针刺镇痛的中枢神经递质
现已证明,在针刺镇痛过程中,针刺信号可以到达许多脑区,激发多种中枢递质的释放。这些递质中,有些是加强针刺镇痛的,如5-羟色胺、吗啡类物质、乙酰胆碱等,而有些是对抗针刺镇痛的,如儿茶酚胺类(包括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γ-氨基丁酸、胆囊收缩素(CCK-8)等,近几年对后一类递质以及两类递质之间的交互关系研究较多。
(1)脑内阿片样物质。
脑内阿片样物质的发现,对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针刺刺激激活了机体自身的阿片系统,阿片样物质可能在中枢和外周均参与发挥镇痛效应。针刺镇痛时,脑内内啡肽含量明显增加,阻断针刺冲动,或注射拮抗剂可影响针效。在炎症局部,注射少量的纳络酮(20μg)以阻断针刺镇痛效应,提示针刺可能促使炎症区释放内阿片肽,作用在被炎症致敏的阿片受体,导致炎症区产生更强的针刺镇痛效应。
(2)5-羟色胺能系统。
5-羟色胺是实现针刺镇痛的重要环节,不仅脑内5-羟色胺含量增加或减少可以相应地增强或减弱针刺的镇痛效果,而且还发现脑内多种受体在电针镇痛中作用的一部分也是通过中枢5-羟色胺能系统来实现。
乙酰胆碱在外周及中枢均参与针刺镇痛,阻断乙酰胆碱的合成则针效显著减弱,其作用可能部分就是通过5-羟色胺传递而实现的,因为阻断脑内乙酰胆碱的合成、针刺镇痛效应减弱的同时,伴有5-羟色胺含量的下降,如再次恢复其合成,针效恢复的同时,5-羟色胺的水平也随之升高。
(3)其他神经递质。
儿茶酚胺类的作用则具有明显的部位特异性,在中枢起加强针刺镇痛效应的作用,在脊髓则可能是抑制针效的。另有报道,血管紧张素Ⅱ参与脊髓水平的痛觉调制作用。
综上所述,针刺镇痛是在针的刺激下,在机体内发生的一个从外周到中枢各级水平,涉及神经、体液许多因素,包括致痛与抗痛这个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神经系统和神经递质的作用并不是各自孤立,而是相互配合的,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