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疼痛(centralpain)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在20世纪中期业已提出,70年代才开始对此有所研究和认识。有关的文献报道逐渐增多,60年代的10年中MEDLINE在此条目不仅收录了3篇文献,而从1990年至今收录的相关文献达264篇。随着研究的深入,相关的治疗方法也陆续见于报道,并在近期出版的疼痛学和疼痛治疗学专著中列为专项内容。
1.中枢性疼痛的概念
目前对中枢性疼痛尚无统一的定义,概念也众说不一,较为混杂。在Braddom主编的《物理医学与康复》和Delisa主编的《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第三版中,只是在脊髓损伤、脑卒中和慢性疼痛中简要提到中枢性疼痛,而无确切的定义和详细的论述。一般认为,中枢性疼痛是指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所引起的疼痛,累及的主要部位是脊髓一丘脑通路或后索内侧丘系,其发作常延迟于诱发因素之后。以疼痛学分类,可将其归于神经病性疼痛或神经源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or nerogenic pain,与伤害性疼痛相对而言),或全身性疼痛,表现形式多为慢痛。在康复医学中一般将其归于慢性疼痛(chronicpain),相应等同的术语称为中枢性疼痛综合征(central pain syndrome,CPS)。
中枢性疼痛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性疾病、损伤和脱髓鞘性疾病。由血管性疾病引起的最典型的中枢性疼痛是丘脑性疼痛(thalamic pain)或称丘脑综合征,因多发生在脑卒中后,又统称中枢性脑卒中后疼痛综合征(central poststroke pain syndrome),通常继发于丘脑纹状体动脉或丘脑膝状体动脉供血区(丘脑腹后核)的脑梗死。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发生率<5%,其中50%为丘脑卒中,其余50%为其他部位的脑卒中。脑内其他器质性病变,如脑肿瘤、脑脓肿、脑外伤等,如果只是由于颅内压增高或脑膜、血管等结构受牵涉而引起的疼痛不应视为中枢性疼痛。当上述病变引起定位不准的、非寻常的疼痛(如肩臂痛或类似坐骨神经痛)时,可认为是中枢性疼痛,发生率较低。发生在顶叶的癫痫,患者可有发作性异常感觉、腹痛或肢体烧灼样疼痛,也应视为中枢性疼痛。脊髓动脉血栓形成、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脊髓痨等病变累及脊髓或脑干内的感觉神经结构时,也可出现性质和丘脑性疼痛相似的中枢性疼痛。脊髓损伤后,尤其是脊髓完全横断性损伤后出现的幻体(phantom body pain)是最早见诸文献报道的中枢性疼痛之一,发生率为脊髓损伤的13%。而截肢后或臂丛神经根部撕脱性损伤后出现的幻肢痛(phantomlimbpain)尽管有明确的中枢机制,仍不能视为中枢性疼痛。另外,也有将由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等疾病引起的精神(心理)疼痛归属于中枢性疼痛,因这类疼痛与中枢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疼痛有很大区别,本文不予讨论。
康复医疗中常遇到的中枢性疼痛主要由脑卒中和脊髓损伤引起,相关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特点以及处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