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诊断
根据腰腿痛规律,以及间歇发作、咳嗽、打喷嚏加剧,同时结合下肢放射痛、脊柱侧弯、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腰椎旁压痛点、伸拇肌力明显减弱、下肢外侧痛觉明显减低、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体症,通过X 线正、侧位片、CT检查,一般可确诊。
5.鉴别诊断
(1) 腰椎管狭窄症 本病具有腰腿痛病史,通常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症状,但查体时阳性体征较少,主要有后伸受限。部分病人在X线片上可显示出椎管前后径变窄。必要时应行脊髓造影或CT检查确诊。
(2)脊椎滑脱 坐骨神经痛多为双侧。晚期常有马鞍区麻木,下肢无力,腰椎前突增加。腰椎斜位可见椎弓崩裂或脊椎滑脱现象。
(3)腰椎结核 腰痛呈持续性。午后有低热,夜间有盗汗。下腹部常有冷脓肿。X线片检查显示关节间隙狭窄,且有破坏。腰椎旁偶有冷脓肿阴影。根据症状、体征不难鉴别。
(4)骶髂关节炎 骶髂关节处多有明显压痛,"4"字试验阳性,骨盆挤压试验也为阳性。X线片检查显示骶髂关节间隙模糊和狭窄。
(5)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梨状肌损伤多因下肢外展、外旋或内旋等动作粗暴所致,其症状与椎间盘突出症很类似,但病人多无腰痛及脊椎偏斜体征,在梨状肌局部,可有明显压痛及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60o 以前疼痛明显,但至60o以后疼痛减轻。局部阻滞治疗可使疼痛消失。
6.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一般可归纳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2种。通常除巨大椎间盘突出症、疝出或钙化死骨型椎间盘突出症而引起临床严重症状,如大小便障碍、广泛肌力减弱或瘫痪需要尽快手术治疗外,多数病人可通过非手术治疗,即卧床休息、骨盆牵引、胶原酶溶盘术、经皮腰椎间盘旋切术等治疗多可治愈。
(1)药物治疗 (1)非甾体类抗炎药,如消炎痛栓,50~100mg 每天1~2次,如无效可加用中枢性镇痛药如奇曼丁等。(2)神经营养药物 如维生素B6、弥可保等。
(2)物理疗法 局部痛点超激光照射或腰部中药汽疗等治疗有助于椎间盘膨出症状的改善,也可作为溶盘后残余症状的辅助治疗。
(3)侧隐窝注射疗法 侧隐窝注射疗法是指将消炎镇痛液(anti-inflammatory analgesic solution, ALAS)或胶原蛋白酶(collagenase)溶液注射到侧隐窝治疗神经根炎或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腿痛的方法。侧隐窝穿刺通常有小关节内缘穿刺进路、小关节间隙进路、椎板外切迹进路3种进路,可根据腰椎结构和病变情况选择其中的1种或2种进路。
1)小关节内缘进路:小关节与椎间盘在同一水平,故小关节内缘进路(approach via medial marge of facet joint)是首选进路,但选择该进路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小关节内缘间距必须大于16mm,或患侧小关节内缘距后正中线不小于8mm。一般L5~S1的小关节内缘间距较大,多选用该进路。
体位:病人取俯卧位,下腹部垫枕,双踝下垫薄枕使病人感到舒适。
穿刺点定位:①进针点测量:因小关节内缘间距存在个体差异,病人腰椎间盘突出的层面也不尽相同,故必须借助病人的腰椎CT片和X线正侧位片的测量,才能准确地确定进针点。首先根据CT片确定间盘最突出的层面,在腰椎间隙的上份、中份、还是下份,再从CT的TOP片或侧位X线片上确定突出层面棘突或棘间的相交处,并在正位X线片找到该相交处定为B点,从B点向患侧画一水平线,与小关节内缘相交处定为A点,即进针点的深部投影。测量AB长度,若X线是非等比例,换算成等比例的AB长度;②进针点标定:在病人身上准确触到并反复核实病变棘间隙,按照测得的B点与棘突的关系,用龙胆紫或记号笔标定B点。由B点向患侧画一水平线,根据AB长度标定A点,即进针点。
操作步骤:常规消毒病区皮肤后,用7号8cm细针经A点垂直皮面快速进针,穿透皮肤后,稍向外倾斜5°~10°进针,约进针3..5~5cm遇到骨质,即为关节突,注射0..5%利多卡因3ml。稍退针后再垂直进针,可触到小关节内缘,针尖斜面紧贴关节内缘继续进针,遇到阻力即为黄韧带。边加压边进针,一旦阻力消失,针尖便进入侧隐窝。针尖进入侧隐窝后,轻轻回抽,无血、无液,注入0..5%利多卡因或生理盐水5ml,病人可出现神经根刺激现象,进一步验证针尖位置的正确性。若为神经根炎病人,则注射消炎镇痛药10~15ml。若行溶盘治疗,则先注入2%利多卡因4ml加地塞米松5mg的混合液1~2ml,作为试验剂量,观察15~20分钟,病人出现被阻滞神经根分布区的疼痛消失,感觉减退,但踝关节及足趾尚可运动,进一步证明针尖位置正确,而没有损伤神经根袖或误入蛛网膜下腔,再缓慢注入胶原酶溶液1200~2400u(用生理盐水稀释成2~4ml)。
2)椎板外切迹进路 椎板外切迹的结构简单,操作较容易,常用于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也是侧隐窝穿刺的常用进路之一。但因位置稍高于间盘水平,不是溶盘术特别盘内溶盘术的最佳穿刺进路,只在小关节间距过小的椎间隙才选择椎板外切迹进路(Approach via lateral notch of lamina)。
体位:同小关节内缘进路。
穿刺点定位:①进针点测量:在病人腰椎正位X线片上找到构成病变间隙上位腰椎的椎板外切迹,定为A点。自A点向中线画一水平线,与棘突的交点作为B点,该棘突的上缘作为C点,测量BC和AB长度(按等比例计算);②进针点标定:准确确定病人的病变间隙的上位棘突上缘,标定C点。按BC长度标定B点,自B点向患侧画一直线。根据AB长度在线上标定A点,即进针点。
操作步骤:常规消毒病区皮肤后,自A点快速进针,达皮下后,向内倾斜5°进针。遇骨质为椎板,注入0..5%利多卡因3ml,稍退针后再垂直进针,找到椎板外切迹,再沿其外缘进针,遇到阻力和韧感为黄韧带,边加压边进针,一旦阻力消失,针尖即达侧隐窝。后续操作同小关节内缘进路。
3)小关节间隙进路:有的病人小关节内聚,而椎板外切迹又比较高,如果这种病人的小关节间隙呈矢状位或接近矢状位,从正位X线片上可清晰辩认,穿刺针可比较容易地从小关节间隙穿过。病人体位、B点测量和标定、注药均与小关节内缘进路相同。
穿刺点定位:测量自B点向患侧量一水平线,与小关节间隙相交点为A点,即进针点的深部投影,测量AB长度。进针点标定同小关节内缘进路。
操作步骤:经A点垂直皮面进针,穿透皮肤后向外倾斜5°进针,遇到骨质为上关节突,稍退针后向内倾斜5°进针,遇到骨质为下关节突,证明二者之间即为关节间隙。稍退针后垂直进针达原进针深度有韧感,即小关节囊,继续进针进入小关节间隙,稍向内继续进针,遇到韧感为小关节囊前壁和黄韧带,边加压边进针,一旦阻力消失即进入侧隐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