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一种药像青霉素一样家喻户晓。感冒了要去输青霉素,头痛要去挂“盐水”,拉肚子又要去挂“糖水”。
青霉素是一种杀菌力强、毒性小、应用广的抗生素,作用机制主要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而哺乳动物无细胞壁,许多医生片面认为使用青霉素只要不发生过敏反应,就无其他不良反应,因此在门诊上剂量愈用愈大,而过大剂量可因脑脊液药物浓度过高导致抽搐、肌肉痉挛、昏迷及严重精神症状,青霉素静脉滴注时给药速度不能超过每分钟50万单位,以免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青霉素不耐酸,口服易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因而常采用肌肉注射式静脉滴注给药。肌肉注射吸收快而安全,有效作用时间可维持4~6小时,一般急性感染每日两次肌肉注射即可显效。但许多病人嫌麻烦,怕打针,总要求医生一次性大量静脉输注,这样做往往只是增加了青霉素的毒副作用,而不能维持体内正常的有效血液浓度,科学的给药方法应该每日2~4次。另外,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等可干扰本品活性,青霉素不宜与这些药合用。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发现青霉素虽不损坏人体正常细胞,但长期使用可出现菌群失调,导致严重而难治的二重细菌感染、皮疹、白细胞减少、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甚至过敏性休克等,感冒了输青霉素毫无道理,因为感冒90%是由病毒引起,而青霉素仅对细菌有效,头痛了要查清头痛原因,上火了要考虑近来饮食是否合理,心情是否过于紧张,精神是否过度疲劳,而非青霉素可以解决。拉肚子更要审查病因。有些个体诊所为了赚患者的输液费,告诉患者输青霉素便宜,可以省钱,进一步促进了青霉素的泛用和滥用。
近来许多朋友抱怨买抗生素不那么容易了,笔者在此以青霉素为例提醒广大患者,应用抗生素必须有明确的指针,针对具体情况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以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人体,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防止人体菌群失调,减少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