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A型ADRs的另一重要原因。虽有其相互作用可影响药代动力学或药效学的各个方面,但涉及其作用如同药物代谢酶抑制剂的药物相互作用有较深的安全意义,可导致调节作用。如丁苯派丁醇(特非那定)与红霉素间的相互作用(可导致QT期间延长和多形室性心律不齐)和mibefradil一卒伐也汀的相互作用(可导致横纹肌溶解)。
B型(特异反应性)ADRs
B型ADRs,已证实有多种不同的机制。
药物代谢可以为是一种去毒作用过程,在此过程中可增加药物从体内的消除。但药物代谢也有可能导致不稳定和毒性代谢物的形成(被称为生物活化过程)。这些代谢产物如不去毒,有可能结合实质细胞和循环蛋白质而异至ADR,这可能是代谢产物对细胞和器官功能的一种直接作用后果,或是间接的继发于一种免疫反应的启动。
虽然毒性代谢产物可能由任何一种药物代谢形成,但身体备有有效的去毒机制,可有效地中和毒性代谢产物,并使其排除身体(生物灭活过程)。因此可以设想是生物活化作用和生物灭活作用的不平衡而造成的B型ADR.
B型ADR反应能影响任何个别的或联合的器官系统,最常见的是皮肤、肝脏和造血系统。
ADRs的危险因素
1、疾病:肾病和肝病可分别影响亲水性和亲脂性药物消除,因此而导致A型ADRs。在这种情况下,应减少药物剂量或改用其它药物。此外,并发的病毒感染可也导致ADRs,例如,流感可加速茶碱毒性,而EB病毒感染可导致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斑丘疹的产生。
最近,研究证实感染HIV的病人对药物有较高的超敏反应频率。用于急性卡氏肺囊虫肺炎治疗的药物可导致近50%的病人发生皮疹,但该药用于预防时的皮疹发生率约为30%。相反在HIV阴性病人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无法预防。
2、遗传体质:编码药物代谢酶和免疫反应蛋白质的基因(当罕见的等位基因发生率大于1%时)的缺损易倾向于发生A型和B型ADRs。遗传上易发生A型ADRs的倾向常是单个基因缺损的结果,而易发生B型ADRs的倾向似乎与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和相近的多基因疾病(如糖尿病)同时存在的多个基因位点缺损的结果,个别病人的遗传易感性尚需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