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是由外部支配到内部控制的过程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教师和家长的要求下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上课注意听讲、积极思考问题以及认真完成作业等学习习惯的形成,主要靠外力作用,很少出于内部自觉。到了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学生随着学习认识的提高,把老师和家长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内部动力,使学习习惯形成更趋于自觉性,表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地努力学习。
2.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孩子在小学低年级的学习习惯是具体的、简单易行的。例如,上课铃响立即进教室准备好上课的文具用品,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这些都是小学低年级容易做到的。但到了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随着学习认识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增长,那些抽象的比较复杂难做的学习习惯、应用系统学习方法的习惯等良好学习习惯在学习活动中将日益得到巩固。
3、学习习惯形成过程是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
孩子在小学低年级,由于年幼无知、缺乏自制力,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不稳定的。例如,语文课能认真听讲,但数学课听讲却不认真。而到了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在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下,良好的学习习惯日益稳定,例如,对各学科出现的疑难问题都能独立思考等等。
4、学习习惯形成过程是好习惯和坏习惯不断斗争的过程
不是好习惯代替坏习惯,就是坏习惯代替好习惯。教师和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个性特征,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抑制和消除不良学习习惯。克服坏习惯首先要使孩子认识到坏习惯的危害,树立克服坏习惯的信心和决心。其次是锻炼孩子与坏习惯斗争的意志力。意志在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孩子缺乏毅力,不能持之以恒,良好的学习习惯就难以形成。例如,有的孩子既想学习又想看电视,为培养放电视时自己能坚持学习的好习惯,就要以顽强的毅力抑制看电视的念头而坚持学习,经过多次反复,就能形成当别人看电视时自己仍能坚持学习的好习惯。
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轻而易举的,我们家长应在掌握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与心理规律的基础上,作耐心细致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