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琴童的家长都认为,孩子学琴,不仅对他自身的意志和耐心是一场考验,对家长的意志和耐心更是一场考验。初学琴时,家中常常会刮“12级台风”,家长就是形神俱备的“风源”,很多家长会由此叹苦经日,“小孩刮10级风,你不刮12级风怎么行?东风压不倒西风,小孩就不服贴,琴就学得十分皮。贝多芬幼时还挨过父亲的戒尺哩。”但凡“服贴”的小琴童的家长,好像没有几位意识到少年老成,服服贴贴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什么妨碍。我友晓黎却察觉到了,他的女儿学琴3年,6岁即过了钢琴六级,应该说是天份卓然的人物。但她的妈妈反而担心了,“学琴3年,冰冰好像长大了9岁或12岁。平时她不要零食,不要玩具,不要毽子或者蹦蹦球,邻居家的小孩一天洗一次澡还疯得汗哄哄的,冰冰3天不洗澡身上也没有‘味’。”晓黎皱眉说,“这不好,冰冰囿于练琴,她太成人化了。别的小孩在享受童年,享受撒娇、发疯、使小性,坐地痛哭等天真烂漫的权利,冰冰却像公主一样端着个优雅的架子,她表示不满的极端办法是生闷气,像个低层小职员一样自己跟自己忸怩不已,你怎么间她,她都不肯把火气撒出来。”晓黎承认这是学琴的后果:6岁的小女孩变得极端淑女化,并过早地接受了中产阶层的处事方式,“她不太像孩子了。”晓黎忧心忡忡之余,在家里规定了个史无前例的“非学琴日”。她把一天到晚在琴凳邻居家的小孩一天洗一次澡还疯得汗哄哄的,冰冰3天不洗澡身上也没有‘味’。”晓黎皱眉说,“这不好,冰冰囿于练琴,她太上坐着的女儿拖出来,带她去玩碰碰车,划竹筏,打汽枪,带她到公园的草地上打滚,在东郊树林里撒上一撮糖,领女儿看蚂蚁搬糖。晓黎还别出心裁地跟女儿共编“接龙科幻故事”,一段她说,一段女儿说,由此逼女儿去读科幻卡通。晓黎后来总结说,每周一次的“非学琴日”成了他们家的节日,女儿在这一天打碎了身上那层少年老成的壳,露出里面任性烂漫的芯子来。女儿说,“学琴日使我懂得责任,非学琴日使我懂得快乐。”她朦胧能解两者的辨证关系,令晓黎这敏感的母亲分外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