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教师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感到茫然,不知从何入手,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关键在于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找到突破口。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他们年纪小,经验少,但他们天真,好动,乐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这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的出台,为我们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从思考中学习,从交流合作中学习,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一、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学
密切数学与实现生活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并不是很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乐趣,为实施创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从而产生浓厚兴趣。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我采用贴近儿童生活的童话故事导人。我先在黑板上贴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并对学生说:“猴子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所以奖励给它两个大桃。”说的同时在小猴子面前贴上一个大盘子和两个新鲜的大桃子。“小朋友们看,小猴子是不是很开心呀?”随后,小猴子就开始“吃”桃子了。我先从盘子里取下一个桃子,这时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子”(发现盘子里只剩下1个桃子了)我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答:“用1来表示。”然后我又取下一个桃子,并说道:“小猴子又吃了一个桃子,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小朋友们让我们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联系生活实际的导入,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