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对中小学生的教育,自然应该是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密切配合。二者孰重孰轻?笔者认为:家庭教育的任务要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然而,目前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中陷入了误区,值得警醒。
首先,有的中小学生家长把学校当成幼儿园。其心理是:孩子还小,在社会上跑容易学坏,在学校有老师看管。至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品德的好坏都无所谓,反正将来也不打算升学。这些家长中有的经商,一天到晚只顾挣钱,没时间管孩子;有的离异了,无心思管孩子。
其次,个别家长对学校和教师采取对立态度,行为粗暴。一次,住宿中学生小张呕吐不止,看宿舍的老师立即与其家长联系,打了5分钟电话,对方关机。只好通过其他家长,终于联系上了。值班领导看到孩子病重,便叫了120。家长赶到学校后,不仅没有一点谢意,反而质问:你们为什么不早给我打电话?第二天,这个家长找班主任打架,说孩子有病是老师批评造成的。这种无理的苛责让教师们心寒。一个学生与看宿舍老师发生了口角,其家长带着几个人闯进学校,抡椅子砸门,对老师破口大骂。一次,两个学生打架,吃亏一方的家长不与班主任沟通,上课时突然闯进教室对另一学生大打出手,严重破坏了教学秩序。还有一个学生被打了,其家长怒气冲冲地找到学校,逼着校领导当天给打人者处分,否则就去上级主管部门告状。校领导提出要调查清楚事情的原委再定,不料,这个家长破口大骂,甚至要动手。自然,向上级反映学校问题是可以的,但是,作为学生家长不可对学校发号施令,动辄以告状相威胁。家长与学校应该是密切配合、合作的关系,绝非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纯属利害的关系。所以,不应以“投诉”当做解决问题的手段。这样的家长虽属个别,但影响很坏,致使学校在管理中缩手缩脚,个别学生有恃无恐。
第三,重视智育,忽视体、美、劳。许多学生家长把追求孩子得高分数摆在家庭教育的首位,至于孩子的品德、待人接物、生活能力等,他们根本不关注。一些人不注重过程,只看结果,从来不问孩子学习、生活中有什么困难,是否需要帮助。他们只关心考了多少分,在班里排第几。有的甚至责难:花钱让你上辅导班,为啥成绩不高,怎么这么笨?唠叨多了,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一位八年级学生家长致信学校,要求教师“每天都有考试,每节课都有小测验,八个学科加起来孩子就没有时间玩了”。试想:这样做师生受得了吗?当今的家庭教育被家长简化只是知识的教育,家长成了推动学校应试教育的社会因素,他们或者给孩子买大量的学习材料,或者让孩子参加各科辅导班。据调查,某校七、八年级,80%的学生双休日要上辅导班,补习三、四科的并不鲜见。
第四,对老师缺乏起码的尊重。表现在,家长对老师不满时当着孩子面贬损老师,说三道四。这样做其情绪自然会影响到孩子,降低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给教师做学生工作增加了难度。“亲其师,信其道”,家长朋友应明白这个道理。一位优秀家长介绍:女儿体育成绩不理想,老师对孩子说绑沙袋跑有助于长跑成绩提高,于是她就给买来沙袋;体育老师说力量小的,回家要练,于是夫妇俩陪孩子练。家长支持了学校工作,效果良好。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一项对北京1800名家长为期3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家庭教育不当。目前我国有3.4亿名0至14岁的少年儿童,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作为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抓家庭教育是一抓抓两代,是两代人的素质教育。对此,万万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