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之风滋生焦虑情绪
遗憾的是,在心理问题仍未得到足够重视时,中小学内的“功利”之风吹得正盛。校长、家长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成绩,由此愈发加重了孩子的心理问题。
在调查中,62.6%的学生感到学习压力较大,而其中又以初中生的压力最大,比例是66.8%;高中生感到重压的有60.4%的人,小学则为59.9%。
学习压力,滋生了焦虑、紧张的情绪。焦虑状态,常表现为持久地出现强烈担心、烦躁不安,这是目前初中生较为常见的情绪问题。
更为糟糕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师、家长都能理解孩子的情绪问题。在中学生看来,教师代表着理想和公正,他们希望得到老师关心和理解。一旦遭遇教师的不理解、不信任,他们就会继发对抗心理或者压抑情绪,甚至攻击行为。同样在家庭之中,近年来亲子关系有日渐紧张的趋势。民主型家庭会给学生一个温暖的港湾;专制式家庭的父母与子女则无法正常沟通。
应学会阅读孩子心理
吴增强说:“目前,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学会阅读孩子心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多地教会他们人际交往的技能,学会合作,懂得欣赏他人,并且拥有化解冲突的能力。”
上海经过5年努力,已经培育了四五百名中小学心理咨询师。可对于全市1300余所中小学而言,这个比例仍然非常低。在可能的情况下,老师和家长们应该自学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多与孩子谈谈心。
专家看来,不同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关注点。在小学阶段,是人群体性、合作精神培养的最佳时间;进入初中,则需要关心青春期心理问题;到了高中阶段,需要人生观的引导。
那么,怎样才是人格健全的学生呢?吴增强表示,家长和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孩子:自我认同、正面积极的心理;合群合作精神;应对问题的能力、耐挫性;灵活性,以及学习思维的创造力。据了解,未来上海将开展儿童人格健全评估的调研,更为全面地判断当代孩子的各项指标。
上海市文明办未成年人协调处处长蔡伟民认为,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但关键还要有机构和人员进行有效的疏导。在中小学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成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都能为他们心理情绪的缓解发挥一定的作用,抚慰孩子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