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林不仅和“黑兄弟”成了好朋友,还和不少在当地大学留学的欧美学生混得挺熟。他发现,欧美人对非洲的兴趣似乎比中国人大得多,去那里旅游的欧美人就挺多。在坦桑尼亚,他见识了美丽的景色、奇特的野生动物,亲历了安逸的生活与瑰丽的异域文化,也目睹了落后的医疗卫生与基础设施状况……望着高远的星空,牟林倏忽间意识到,正是与斯语结缘,他才有了难得的人生经历,他很满足。
回国后,牟林明显自信起来。他发现,无论是校外的学生活动还是实习的面试环节,每个人都对他的斯语背景感兴趣,这给了他展示自己的机会。他向别人介绍这门语言的同时,更会把自己好好推介一番,由此交了很多朋友。“如果不是因为斯语,我很可能就是人海中最普通的一个,但现在却有不少人会停下来回头和我聊上好一会儿。”
转眼就要步入大四,果然如老师们所言,中土、华为等在非洲有项目的大型国企与私企纷纷伸出“橄榄枝”,不少工作机会找上门来。他的两个好朋友学习并不刻苦,但在这个大三升大四的暑假已顺利签约,并提前一年飞赴非洲。牟林很羡慕,他的哥们儿拿到了比国内同龄人高得多的收入,还有珍贵的北京户口,前提是得在非洲工作3至4年。
但牟林不想去非洲,他觉得那里只适合短期游学。眼下,他正在一家公关公司实习,希望能在毕业前尝试尽可能多的行业,看看自己究竟与哪一行最有缘分。“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多得去非洲好几年,我不想失去国内的朋友。”牟林不得不完全抛弃专业背景找工作,但这让他的核心竞争力打了很大折扣,这是他最困惑与纠结的地方。
斯瓦希里语曾给牟林的人生带来很多可能,也赋予了他独特的气质,但目前国内很难找到使用这门语言的人,现有的影像资料与文学读物数量有限,且多为十几、二十年前的材料,对这个往后很可能不再使用这门语言的小伙子来说,这门学了4年的小语种也许将连同曾经的非洲之行,仅仅存留于他遥远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