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就业”不利于人才长期适用
从目前的情况看,技校毕业的低年龄学生、15岁的啤酒皇后的确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而且这目光中有很多是羡慕的。因为毕竟他们走在了众多同龄孩子的前面。然而这种遥遥领先优势能够保持多久的疑问却也成了家长和专家们担忧的焦点。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林峰长期以来研究各类新的社会现象,对此他的态度是明确的:涉世“低龄化”是一种对人才的提前透支,不利人才的长期适用!因此,国家暂时还不鼓励“低年龄”涉足社会现象。提前透支毕竟不是什么好事!
“虽然今天的技校生暂时性地获得了比大学毕业生更容易就业的机会,但也仅仅是‘就业机会’而已,与大学生所获得的社会地位、政治文化权利等‘社会权利’相比,技校生们获得的这种暂时性的就业机会实在微不足道。”林教授这样分析。他还说,如果我们今天的大学生们也愿意“放下架子”,“屈尊”去干一些技校毕业生们干的活,拿他们那个水准的工资,那么,大学生的就业率也会大大提高。因此而言,踏踏实实、按部就班地接受正式的国家教育,这才是现在年轻一代最需要做的。
林教授表示,从目前国家的形势来看,对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现有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人才的需求量。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的长期适用性较低,也就是说人才不能够长期的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淘汰率较高。在西方国家,有许多人往往一生从事一项职业,转行或者调动的事情很少发生。在年龄方面,西方国家的人才往往是越年老越吃香,尤其一些比较特殊的、需要有大量人生阅历的职业,例如法官、医生等。
“因此而言,我们一方面为年轻一代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叫好,但是另一方面却提倡孩子们按部就班地学完每一步。”林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