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长在孩子填报高考志愿中扮演的角色,用“鞠躬尽瘁”或“春蚕到死丝方颈形容一点也不过份。但具体如何发挥作用?发挥何种作用?则各家有各家的招数。
以孩子的目标为意愿
由孩子拿主意的考生家长多分为“主动型”、“被动型”、“无可奈何型”。
“主动型”家长认为:孩子18岁成人了,有能力、也有权利选择自己的道路。家长可以提建议,大主意由孩子自己拿,以免受家长干扰,进了校门,学无兴趣,耽误自己,抱怨父母。“被动型”父母则因自己对高校、对专业、对专业与就业的关系知之甚少,有心无力,只好听任子女自己去和选择。
下面的故事属于“无可奈何型”家长的悲哀:
一位大学教授的儿子自小喜欢历史。考大学那年,父母认为他应学理工,发展前景较好。儿子非要报历史,考进了一所全国重点高校的历史系。可他一接触真正的历史学科,才发现原来此“历史”不是他所认知的彼“历史”。
历史专业要学中国史学史、断代史、政治制度史、政治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不像想象的既简单又生动,引人入胜。儿子情绪低落了,学习兴趣大减……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至今已在家待业两年,父母甚愁。
类似“不幸”由考生自己一手酿成,他们仅凭着感性认识和兴趣,盲目轻率地填志愿。仅从兴趣出发报考,未来风险很大。尊重孩子的意愿同时,家长应把握:有些兴趣当做业余爱好尚可,作为专业则要慎重。
别到高考才强求孩子
某师范大学张老师的儿子今年高中毕业,正在紧张地备考。说起报志愿,张老师最大的感受是:“可不能把他当小孩。”
“上高二时儿子就时常谈起将来要学什么,想法挺多。渐渐地孩子的想法与我意见大方向趋于一致。作为家长要做的是利用自己的资源,先围绕他准备要报考的专业,做广泛的调查、研究。我已查询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等十几所开设法律专业的大学,连上海外国语大学新开的国际经济法专业的基本情况也做了了解,详细分析了他们各自的优劣,当然最后还要看孩子自己的成绩,能不能够得上理想的目标。”
张老师是学法学和逻辑学的,孩子把专业目标定在法律方面,与父亲平时潜移默化的影响大有关系。张老师说:“不能等到快高考时,才按照你的思路要求孩子,平时的交往非常重要。要让孩子对你敬佩、对你信任,他才会比较尊重你的意见。”
“当然,在最后报考前我们也有意见不一致的地方。比如孩子高中在理科班,他发现在文理兼收的法律专业,理科录取分数比文科高,就想转到文科报考。按文科报考,他数学上有优势,语文和外语就相对弱了,所以有一定风险。我就与他一起讨论各自的利弊,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还是按理科报考。”
“离高考还有三个月,不能让孩子天天只扎在功课中,两耳不闻窗外事。我会在适当的时候‘打扰’他一下,让他了解一些与高考有关的时速和国内外新闻。”
尊重孩子的选择、帮助他进行选择,也是要让孩子自己有“成人”的意识,不要事事依赖父母。培养孩子真正在“大事”上做主——从报考大学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