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做一项关于母爱的研究,崔卫平女士愿意做我的访谈对象,所以知道了她有个女儿叫“闹闹”。并且这闹闹还真闹,居然在高二时演出过一场叫做“离家出走”的多幕剧。我不知道这剧该叫悲喜剧,还是荒诞剧,抑或实验剧,总之,它与我看到的相同题材的“剧”太不一样了。
作为“青春热线”的负责人,我和志愿者们帮助过一些离家出走的孩子,也接触过他们的父母,还参与过电台、电视台相关话题的节目,但还没碰到过一个像崔卫平女士这样沉静、镇静的妈妈。我记得有位妈妈是个局长,16岁的女儿拿了家里的钱,和从“工读”出来的男朋友离家出走。我见到这位妈妈时先吓了一跳———她穿着一件臃肿的大衣,烫过的头发乱蓬蓬地飞着,比自由市场上卖菜的大嫂都要邋遢。看得出来,她已经完全垮了。那时候,女儿已经找回来了,但声称如果不让她和男友交往,就还要出走。为了“看妆女儿,这位局长妈妈已经一个星期没上班了。我问她:“你打算在家看多久呢?”
还有位单亲妈妈,19岁的女儿因为无法忍受她的过度呵护和约束,留了张字条到外地谋生去了。这位妈妈找到某报社,打动了富有同情心的编辑,为她发出了“女儿快回来吧,妈妈的心碎了”的呼唤。但我告诉她,19岁的女儿已经是成年人了,她不是“离家出走”,而是选择了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如果做妈妈的能够表现得成熟一些,给女儿更多的尊重,女儿说不定愿意回来,或者会主动与家里联系。相反,你越是哭天喊地,女儿可能越怕回来,因为她知道以“失败者”、“犯错误”的身份回来,会更深地陷进妈妈“无边的爱”当中,永远无法做自己。
未成年的孩子离家出走,对家庭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危机。父母在这个时候,都会感到心急如焚,一方面他们强烈地担心孩子会遇到危险,或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也会对孩子的行为以及其他相关者产生愤怒、委屈等等情绪。在这样情绪状态中,父母难免乱了方寸。
但是,应付危机是需要理智的,是需要大脑高速高效运转的。在情绪混乱的情况下,人的思维域会变得狭窄,不仅很多信息会“误读”(就像崔卫平女士曾把“500元”看成“3500”元一样),而且还容易做出不恰当的行为反应,把事情搞得更糟。在这一点上,崔卫平女士令我十分敬佩,她很快就把自己的情绪放到一边,冷静下来。冷静,使她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并且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找到有效解决途径上来,为自己和孩子赢得了时间。甚至,在写给女儿的 E-mail中,她居然还能保持一种幽默!不要小看这种幽默,它传达给孩子这样的信息:妈妈是有力量的、靠得住的、能够控制局面的,也是值得信任和亲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