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阵子,我给孩子们讲过中文的一个月及其后,那些孩子见到我进来接牛牛时,都会如雀般围拢来,扬着天真的笑脸,热情地喊着中文:“你好!你好1我的心里十分陶醉,从未有过如此愉快的对中国文化的归属感在心头荡漾!而牛牛,也因为会讲中文和写中文而“地位”上升,在今年2月的幼儿园通讯上,我们看见牛牛上了一个新栏目:“明星榜”。数码摄影的照片录下了牛牛纯真的笑容,四、五行的介绍文字上说道“平博的艺术天份给红组(已升上一个年龄更大的组)增加了无数欢乐……平博会写英文,也会写中文。”许许多多的美国人都真诚地表示过双语的可贵,对牛牛的双语能力赞赏不已。
狐狸和狼并不全是“坏蛋”
牛牛对动物的兴趣从刚来时的狮子、老虎,转到了蛇,转到了鲨鱼、杀人鲸,还有一阵子是熊,现在又转到了恐龙身上。美国的公共图书馆提供了大量免费的知识性趣味性极强的儿童书籍,我也从中受益,学了不少新词儿。而且儿子的求知欲和多变的关注点也帮助我扩大对美国社会的关注面。虽然只是一点点,但这是实实在在的。
从儿童的书籍中,我感受到美国人对动物的描写没有中国那么浓的意识形态味道,狐狸、狼这些中国动物中的“坏典型”在美国故事里通常是中性的,甚至还有对狼的赞美。如《在丛林》(JungleBook)是最早的一部迪斯尼动画片,描写一个在狼群中长大的男孩的故事,其中对狼的塑就相当感人。兔子这种中国人心目中的弱者在美国是以“调皮的Bunny”著称的,而又有谁愿意把米老鼠与阴沟里的老鼠联想在一起?
从儿童的世界里,我找到了谁也难以拒绝的童真,看似用了我许多时间去讲故事、看录像,但其实让我保持一颗童心,对生活有一种热爱的态度,保持健康的心态,这对我成人世界里要完成的论文这一“任务”又何尝不是一种促进呢?
儿童拥有哭的自由
美国儿童所拥有自由还有一个方面:哭(笑就不用说了),以及不吃不爱吃的食物。
我曾看到牛牛组里的小朋友在户外对着雪地大哭不止,而老师根本不管,我看不过去,问她怎么了,她只是张大嘴哭个痛快。我问老师,老师说:“她只是为了今天没带雪裤不能在雪地里玩而伤心。”原来如此!这样的哭是不需要加以安抚或阻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