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清华过去从高年级学生和青年教师中选出人兼职做政治工作,经过若干年的培养,形成了一支又红又专的政治工作队伍,这个经验好。
这项得到邓小平同志首肯的经验,便是“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
这是一项根源于清华大学、在全国高校产生重要影响的制度。几十年来,从清华的政治辅导员队伍中,走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走出了许多共和国各行各业的骨干。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每届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都有7至9人曾在清华学习期间担任过政治辅导员。实践证明,“双肩挑”是一种直到今天依然焕发着蓬勃生命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成功实践。
11月15日,清华大学隆重举行“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建立50周年大会。新老辅导员们纷纷表示,正是在清华读书期间担任政治辅导员的经历,使他们受到了全面的锻炼,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风雨五十年
中国高校的政治辅导员制度最早建立于50年代初。为了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在高校中率先提出并建立了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选拔思想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好的高年级学生,“半脱产”做同学的政治思想工作。这种政治辅导员制度被形象地称为“双肩挑”,即两个肩膀挑担子——一肩挑业务学习,一肩挑思想政治工作。
清华大学档案馆里珍藏着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清华大学向高教部、人事部请示设立学生政治辅导员的报告。报告写于1953年4月3日:“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并把学生中党团员的社会工作时间减少至政务院规定的每周6小时的限度,我们拟根据1952年政务院批准的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决议设立政治辅导员制度。……由于今后政治工作必须结合学习进行,辅导员由于具有一定业务水平,及其在学习上的模范作用,对展开工作是会有很大便利的。”
报告很快得到了批准。清华历史上的第一批政治辅导员便这样诞生了,共25人,是从全校各系的三年级学生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学习成绩优秀、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
此后几乎每年都有一批又红又专的学生骨干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在“双肩挑”制度50年的历程中,曾经活跃着近3000个年轻的身影。他们在校期间,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他们毕业后,有的奔赴祖国各地,有的扎根于学校的教育事业。
为了完善和发展政治辅导员制度,清华于1987年重新制定了《关于政治辅导员制度的若干规定》,1991年又进一步修订了《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工作暂行条例》,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96年以来,学校又根据新形势下的新情况,逐步对有关规章制度再次进行了修订。随着清华大学硕士、博士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辅导员中硕士、博士的比例也逐渐增大。至2003年,已发展到全校共有本科生辅导员339人,其中,教师辅导员占20.1%,博士生辅导员占42.5%,硕士生辅导员占31.9%,本科生辅导员占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