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有傲骨,“坚持”不写在脸上
思想是压抑的,生活是困顿的,但这一切并没有淹没父亲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品行操守。他对一些人一些事,就算要顺应潮流顺应时代顺应生活,也有自己的坚持,并且这样的坚持恰恰给了孩子们与别家孩子本质的区别。
虽然不教孩子读书习字,但家里人在父亲的影响下,非常重视教育。莫言记得在自己12岁那年,一位邻居买了一套《中国通史简编》,但不知为什么要5块钱转手卖掉。莫言得知后很想要,但当时的5块钱是一笔数目不小的开支。他不敢告诉父亲,只敢偷偷说给母亲。母亲问:你买了肯定读吗?莫言说肯定,于是母亲就做主让莫言买了。母亲没有文化,但她知道文化的重要,这是父亲对她的影响。拿着新书,莫言对母亲充满感激,也隐隐察觉知识文化,以及拥有着知识文化的父亲,能给人以怎样的影响。
老家有一个用机械收割麦子的农场,但机器收割总收不干净,它一路“啃”下来,留在地里的秸秆能有膝盖高,农场的人把秸秆埋进土里做肥料。当时饥荒年间,大家没吃的,自家的秸秆都是贴着地皮子收割的,大好的秸秆埋进土里,多让人眼红!于是一到晚上,村里老老小小一帮人,就会到农场地里偷秸秆。莫父从来不让自己的孩子干这样的事情。
“他是一个言语特别谨慎的人,不愿意也不会说出来。有一次我二哥去了,带回来一捆秸秆,他看见了,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我们都知道这说明他不喜欢,他不希望孩子做这种事情。”这是莫言对饥荒年间的父亲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那种文人傲骨,不随波逐流,不与俗世为伍的书生意气是莫父独有的,那是一种隐隐的力量,是一种潜移默化留给子孙的财富。
父亲为脆弱的大家庭默默撑着保护伞
非常时期的莫家不是很好过。因为出身中农,很多事情落于旁人时,大家不会说什么,但落于莫家,则有可能被告发被检举被清算……比如当兵,莫言的两个哥哥都有当兵的意愿,但每个人似乎都要经历多次的磨难,大哥二哥选了三四次都没选上,大哥最后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莫言选了四次,才最终得偿所愿穿上了军装。
这些在村里都是值得喜庆的大事,特别是大哥考上大学,但因为是发生在莫家,父亲得闻后,“一句话也不说,闷着头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后来就算我在部队提了干,父亲也没什么话说,更不想到处张扬。”莫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