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比惩罚更重要
“孩子一出生,就准备犯错误了,父母一定要允许孩子犯错,因为孩子在犯错当中才会进步,才会通过对比知道怎样做会更好”,刘道溶说,她不赞成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孩子,因为这样没有效果,对孩子的正面行为没有改善和帮助。
诗仪从小各方面都很优秀,小学1年级到3年级,几乎所有的功课都能拿满分。在很多人眼里她是一个乖巧的好学生。不过面对这样一个乖乖女,在感到自豪之外,妈妈刘道溶却隐约有一点担心,“一个孩子如果完全按照大人意思去做,迎合大人的标准,那她肯定会约束自己的一些个性,这是不正常的”,刘道溶生怕女儿的个性被压抑。
有一天,诗仪的数学老师找刘道溶“告状”,说上课检查作业时,发现诗仪没预习功课,在老师诘问时不但狡辩,还显示出了一副不在乎的表情。“当时老师吃惊一个这么优秀的孩子怎么会变得这样。”看着忧心忡忡的老师,刘道溶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还暗自窃喜,“我的孩子终于也和别的孩子一样犯错误了”。在刘道溶看来,女儿像别的孩子一样也开始犯错误,是一件好事。因为犯错是孩子成长中必须的,也是孩子进步的一条途径。
孩子犯了错误后是否就该像一些家长那样体罚?对此,刘溶道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她说,女儿回家后,她主动找其谈话,问其为何不预习,老师有何反应,她自己心里又是什么感受。女儿告诉她,没预习是因为忘了,老师发现后就罚站,她当时心里不是很舒服,但诗仪同时补充说,“被罚站的不止我一个人啊”。
刘道溶抓住女儿的心理特点,一步步地开始引导。“你觉得别人也被罚站,就有点安慰,假如是你一个人(罚站),那会不会更不舒服。有没有想到老师的感受。”刘道溶说,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一般会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好,但孩子并没意识到不好,因为他没有换位思考。“我觉得不仅要让孩子知道犯错会给她自己带来什么后果,还要她知道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后果。”
刘道溶认为,对于孩子犯错误,大人往往从消极的方面而不是积极的方面去考虑,这样对孩子的教育不利。“打”会让孩子产生免疫,认为打就是最大的惩罚,然后继续犯错。惩罚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正面行为没有改善和帮助。刘道溶说,孩子年龄小,对社会判断能力弱,一味地惩罚而不是引导,会导致孩子不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所以引导比惩罚更重要。“比如说孩子乱扔东西,你告诉他往哪里扔,比告诉他不要乱扔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