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逢离乱志更坚
1931年,陈学俊在乌衣镇育智小学毕业,考入南京金陵中学。那是教会办的私立中学。但初中只读了一年。时逢上海“一·二八“事变,战乱不但没影响他的学习,反而更激起了他学习的劲头。他休学在家补习功课半年,跳二级考入南京私立安徽中学高中部。
高中毕业后,当时只要时间不冲突,可以同时考几所大学。他报考了四所。考上海交大时,他站在交大工程馆顶楼平台看着美丽的校园想:如果进不了,以后一定要再回来!果然,在多年以后,他不但到交大当了教授,还在1996年4月8日交大成立一百周年时,光荣地被交大授予“杰出教授“的称号。
他当时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机械系(因战乱迁至重庆),二哥同时也考入了大学。去重庆就学前,父亲让他乘火车先送四弟去安徽屯溪中学读书。分别之际,他触景生情,赋诗一首:“凝望月儿水中游,送弟八百下徽州。从此同为他乡客,何日共乐明月秋?“
但离愁归离愁,并没有消融他的意志。思乡情浓,怀念父母,都成为他奋进的动力。在重庆他们生活很艰苦,吃的是蔬菜黄米饭,睡的是100多人的大教室,还不时有日本鬼子飞机轰炸。他对日本鬼子充满了仇恨,更感到振兴中华的重要。工程救国的理想在他心里日益坚定。
1939年陈学俊大学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分至重庆经济部,在中央工业部试验所工作。由于努力钻研,他在1941年写出了锅炉制造工艺方面的论文,并出席在贵阳市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登上了全国性学术会议讲台。当时他才22岁。为表达终身为此服务的决心,会议期间他写诗明志,登在当时的《贵阳日报》上:“争名利,无意义,学工程,有志气,为人民,谋福利,为社会,求进取,我们永远为中国工程奋斗到底。山河破,倭寇獗,我会员,需立志,建国家,靠机器,卫国家,靠兵利,我们永远为中国工程奋斗到底!“由于成绩突出,1943年他受国家派遣,出国到美国燃烧工程公司考察。考察期间,他不但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经验知识,还不忘宣传自己的祖国。一次朋友聚会,为长中国人民志气,他在教堂管风琴伴奏下先唱了一首大家熟悉的歌,然后他唱《嘉陵江上》。歌声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歌后他还即兴讲话:“我们已经不是封建满清时代的落后中国,也不是殖民地时代的中国,而是抗击法西斯侵略的中美英苏四大盟国之一……“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称他为“友谊大使“。为使自己学业更精专,他用实习得来的钱读书,进美国普渡大学深造。毕业后他谢绝美国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1947年回到上海,任上海交大教授之职。在上海迎接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