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通过各种新颖,活泼的形式启发,教育孩子。
处于儿童时期的孩子,随着生活体验和体力的增长,日益渴望参与成人生活,常常模仿成人的行为。如医生给病人看病,商店售货员卖东西,炊事员给大家做饭等等,父母与老师可以通过类似的游戏方式让孩子培养工作认真负责,助人为乐,遵守交通规则,守时好学等习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由于他们善于观察具体事物,善于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因此,图画,故事,歌曲,电影等文艺形式,往往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可以通过这些方面的侧重加强互助合作,讲友谊,讲卫生,爱惜粮食等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再次,在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公益活动中教育孩子。在儿童时期,父母与老师应当注意孩子向往独立的倾向性。他们常常具有自己做事情的强烈愿望,尽管由于体力和技能的限制,常常做不好,但他依然拒绝成人的帮助。这种强烈的愿望,正是锻炼儿童自我服务能力的良好思想基础,应善于抓住这一良好时机。如果认为孩子小,能力差,什么事也做不好,就常常什么都包办代替,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要求独立生活的积极愿望,而产生懒惰的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因此,父母与老师应及时引导孩子学会照顾自己,同时进一步引导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公益劳动,学会关心别人,用自己的劳动为大家服务,从而培养关心大家,关心社会,热爱劳动的品德。
目前,由于许多学校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儿童知识方面的灌输上,忽视了儿童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家长为配合学校教育,为子女学习好而打开绿灯,事事考虑周到,样样准备齐全,他们认为孩子学习是第一位的任务,其他都可以暂后考虑。殊不知,没有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基础就不可能养成他们各自应有的性格,长此以往,将丧失许多基本技能,不适应社会的其他需求,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书呆子,书虫子。
近几年来,从大学新生入学也可以看出这方面的问题。大部分新生都是家长陪同去报到,有些甚至全家陪同。进入学校,父母为其跑手续,领物品,铺被褥,买饭票,千叮万瞩后才百般不舍地离去,好象不如此这样便不能尽到父母之职,就放心不下。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每一位父母都应想一下,孩子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和好习惯,难道父母真的能包办孩子的一生吗?